全面解析亚马逊消费电子品,从销量,流量来寻找的新机会点。

更新時間

2022 Prime Day 大战结束,大卖爆冷,小卖爆单。单从这次数据来看,这无疑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2022年Prime Day共交易3亿件商品,高于2021年的2.5亿件;Digital Commerce 360 预估,今年的Prime Day的销售额有120.9亿,同比增长8.1%。

由于运营成本在逐年增长(疫情下艰难辗转的FBA库存成本、逐年翻倍增长的亚马逊站内站外流量成本、还有几乎被头部卖家霸榜的BSR…)这一次销售额的温和提升,对于卖家来说,并没有那么开心。另一方面,往年prime Day的大热消费电子品类,今年增长被基本消费品打败。通货膨胀下的美国人,将购物目的转移到了服装,家居用品,宠物用品和其他基本消费品。ACI Worldwide显示,今年Prime Day的基本消费品同比增长了64%。

消费电子,作为Amazon的支柱品类,面临着大环境温和增长,品类增速减缓,头部份额侵蚀。各位卖家还有新的机会吗?我们要为接下来的Q4旺季做什么准备?接下来这份报告,我们分别从销量,流量,声量三个维度来全面解析消费电子品的新机会点。

01/销量 

过往我们看一个品类是否有机会,主要看市场容量、市场增速、市场份额三个因素。市面上很多marketplace optimize工具也会通过建模来推测品类/商品的销量与份额。今天我们依旧使用销量,增速作为底层基础数据,但是引入更多的判断因子来解析amazon消费电子品类。

  • 品类初筛:在消费电子品类中,筛选出年销量大于>2M,或0.5M-2M之间(增速超过100%)的子品类
  • 市场吸引力:看销售额/销量,增长潜力和review体量,各占1/3的权重。其中增长潜力主要看品类的销售增速与品类的生命周期(指该品类中商品的成熟度)
  • 市场竞争格局:品牌渗透率,review星级和公司业务相关性,分别占1/2,1/3,1/6的权重。其中品牌渗透率主要看品类是大部分的卖家是否是品牌卖家,独立站与百科情况,全球电商布局情况。而企业业务相关性,是一个假定,指去看结论出的机会品类是否与企业的业务有关联。

通过第一步的品类初筛和第二步的吸引力+竞争积分评估,我们能够结论出一张消费电子品类下的二维布局图:

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到:家庭网状Wi-Fi系统、显示器;排在市场吸引力的Top 2:

这两个品类的市场容量大、竞争激烈,还有机会切入吗?答案是有的,但不能以“仿制-超越-低价”的思维来规划新产品,而是利用“圈子+微创+智能”的思维来规划产品。比如面向技术控消费者,提供综合性能更强+更智能与动态适配+多功能聚合的Smart-Tech Wifi System 或者 Smart-Tech Monitor。

02/流量

首先我们拉齐一个共识:如果以平台为分界点,平台内流量我们叫做内部流量,比如amazon广告、amazon直播等;而外部引流,比如Google广告、社媒广告、affiliate我们统称为站外流量。对于内部流量来说基本上已经是竞争白日化了。通常流量获取方法就是:疯狂找词,时时监控,由广变精。而对于站外,很多卖家还站在全局铺开+ROI测试的阶段。站外流量转化的路径,如果抽象为:拿合适的产品在合适的渠道上对正确的消费者说他们听得懂的话。那么流量的机会点,也可以抽象理解为找到合适的渠道,找到正确的消费者。接下来,我们以Meta发布的消费电子品类洞察,来看社媒的流量机会点。

  • 小件疯狂刷曝光,大件做好深度种草

Meta的报告中,全球3C市场规模在2021年达到1.36万亿美元。其中家用电器占比最大市场份额:42%,表现最好的依次是吸尘器,电视机,咖啡机,微波炉,烤箱。但是从增速来看大家电增速收缓,而小件电子持续扩张(相机3%、可穿戴设备5%)

从这个比例数据我们可以推断:对于小件电子的增速,我们需要匹配同样的曝光覆盖增速,目前而言,还是谁抢的市场盘子更大未来收割的客户就更多。而对于传统大件,消费者的认知已经成熟,品牌成熟的成熟度也很高。我们在外部流量上能做的就是通过种草将产品介绍清楚,深度挖掘卖点与需求之间的平衡。

  • 在社媒上讲好故事,交易只是临门一脚

从Meta的洞察来看,约70%的消费者在购买消费电子品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会通过社媒、电商、视频等多种方式,在接收产品信息后将其转化为购买兴趣。这意味着,我们在社媒上的内容呈现,一方面要实现矩阵式布局(Own Media 的图片,文字,视频都做好),另一方面要讲好故事(易懂+兴趣)。

从发现到评估、从购买兴趣到购买动因。在社媒上,评测占了绝对影响力。我们能从数据中看出,在所有的评测内容中,消费电子品类的社媒评测占31%,视频平台21%,专业评价平台15%,电商平台14%。

综上两点,对于消费电子品的站外流量机会,我们有以下几点原则:

  1. 现在社媒(Facebook,Twitter)上站住脚,再去考虑新型视频平台(YouTube,TikTok)
  2. 大件消费电子产品的重点投入在内容,小件消费电子产品的重点投入在曝光
  3. Own Media 负责讲清楚产品,网红+媒体 负责种草引导,社媒广告负责品牌认知度建立或者购买转化刺激
更新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