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对 VFX 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在许多现代电影制作中,VFX 行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但是,缓慢和不一致的工作可能会导致任何公司的死亡,即使是像 Technicolor 这样的历史公司。
*Technicolor 成立於 1915 年,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电影技术巨头,旗下拥有多家知名特效公司,包括MPC(The Moving Picture Company)、商业特效公司 The Mill、Mikros Animation 及 Technicolor Games等。其中最为人熟知的 MPC 成立於1970 年伦敦,已发展成为好莱坞顶级特效工作室之一,参与制作《哈利波特》系列、《狮子王》系列、《与森林共舞》等无数经典大片。
据《综艺》报导,Technicolor 正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公司已向美国员工发出停业预警通知,这将影响数千名视觉特效工作者,同时使多部进行中的大片制作受到波及,包括迪士尼的《白雪公主》和派拉蒙的《不可能的任务》最新续集。
值得注意的是,Technicolor 近年来已经历多次重组和管理层变动。2020年,公司曾申请第 15 章破产保护;2021年,将 Technicolor Post 以 3650 万美元出售;2022 年,又将 MPC 等品牌重组为 Technicolor Creative Services。如今,公司正在紧急寻求收购方或投资者,但前景不容乐观。

《狮子王前传:木法沙》(来源/IMDb)
特效工程合约是属於投标制度。因此,假设现在有一部需要 1000 个特效镜头的电影准备让工作室竞标。在这 1000 个镜头里面有许多外星生物、一些爆炸场面、和一个巨大的海啸画面。工作室会从制片人那里得到这部电影对特效的要求,并根据镜头数量、镜头内有什麽、需要多长时间完成来准备投标方案。也就是在这里开始,工作室就埋下了日後陷入危机的伏笔。

来源/Technicolour 官网
由於特效是属於後期工作的范围,工作室在竞标一部电影的特效合约时,往往要依赖制片人和导演提供的讯息。早期的导演会提供故事分镜给工作室,让他们可以估算一个大概价格,让制片人参考。
这些分镜故事板和剧本可以让工作室分析每场戏可能涵盖的特效镜头,建议制片人和导演哪些镜头可以实景实拍,再预估每个特效镜头所需的各类别 artist,他们每一天的工作时数和时薪,才会算出一个总价。不过现在很多导演已经不再提供这些讯息,一些导演声称这些故事分镜会限制他们的创作自由。於是,工作室只能靠剧本和制片人沟通,瞎子摸象一样去开价。开太高,会吓跑人;开太低又会令自己在资金预算陷入紧张,甚至无盈利。
影视预算大多数都是给演员,导演,服装,化妆,道具等等这些拍摄过程中 “看得见,摸得着“ 的东西。特效不一样,90% 特效是在後期制作中才看得见效果的东西。在拍摄中,工作室虽然也会委派特效总监在片场盯着,但多数情况下他们对影片的拍摄决定权也非常有限,从而导致後期镜头数最少超出30%。
但是价格已经签了怎麽办?只好硬着头皮加班加点,请多一点人完成项目。
特效公司是纯现金流商业模式,人多工时长会直接导致现金流紧张,在责任上,特效公司处在同样尴尬的位置。 票房不好,会把责任推给特效公司的制作精度不够。 若票房好,也不会有任何一方会提起他们,更不会票房分成来弥补他们的损失。特效和合成 artist 唯一得到安慰就是在片尾演职员表里看到自己还不如蚂蚁大的名字而感到欣慰。

《木偶奇遇记》(来源/IMDb)
於是从这里开始就变成了好莱坞电影公司和特效工作室之间的来回博弈,它们都在相互竞争。 Technicolor 因专案出价过低而在业界臭名昭着,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会为公司带来利润。因为他们规模大,他们可以提供非常有吸引力的出价,只是为了让电影进入他们的工作室,然後再争夺下一部电影的竞标,无限循环。
Technicolor 可能会制作一部电影的 1200 个镜头才能取得收支平衡,而较小的工作室可能只需要制作 250 个镜头就能损益两平。
这实际上引发了恶性竞争,全世界的特效工作室都在抢着出价,就只是为了让公司保持正常运转,但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竞争,出更低的价钱,只为了能争夺下一个项目的竞标。在新冠疫情导致的停工、罢工和整体经济不确定性摧毁了全球特效产业後,Technicolor 只是第一张倒下的骨牌,但预计其他工作室也会缩小规模。
还有一点也是最致命的一点。特效在电影制作领域里如今已经慢慢变成不能说的秘密。所有对导演和演员的采访,谈论的一切都是聚焦在他们身上,最後还会强调他们的电影中没有使用特效,这无疑是对特效人扇了一记耳光。他们的电影中使用了特效,但却故意淡化特效的运用,而这种捏造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种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影响这个行业在业界的声誉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