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ffer 在設計和產品演進中始終踐行了與以太坊一致的原則,並展現了對以太坊長期願景的支持。
撰文:LINDABELL
根據 Puffer Finance 最新發布的戰略路線圖,該平臺已經從原生流動性再質押協議擴展爲以太坊去中心化基礎設施供應商。其產品架構也進行了調整,除了 Puffer LRT,還新增了 Based Rollup Puffer UniFi 和預確認解決方案 UniFi AVS。針對這些調整,Puffer 表示,「Puffer 的戰略路線圖代表了團隊在構建支持以太坊增長和彈性所需的基礎設施的承諾。從 UniFi AVS 到 PUFI TGE,都經過精心設計以符合以太坊的核心原則。」
Puffer 的誕生
2023 年 11 月 29 日,Puffer 聯創Jason Vranek在 EigenLayer 主辦的「Restaking Summit: Istanbul Devconnect」峯會上展示了 Puffer 的 Demo。Puffer 是一個原生流動性再質押協議,其目標是通過設計一個無需許可、降低 Slash 風險的流動性再質押方案,並緩解當前質押市場中存在的中心化和准入門檻過高的問題。
Puffer 創始團隊最初的目標是利用可驗證技術來降低流動性質押協議中可能存在的罰沒(Slash)風險。但受到以太坊基金會研究員 Justin Drake 2022 年在論文「Liquid solo validating」中提出的通過硬件技術降低單獨驗證者 Slash 風險的方案的啓發,Puffer 團隊在 2022 年底開發了 Secure Signer 安全簽名技術。該技術利用 Intel SGX 將驗證者私鑰存儲在 enclave 中,防止驗證者因密鑰泄漏或操作失誤的 Slash 風險。Secure Signer 的開發獲還獲得了以太坊基金會 2022 年第四季度的資助。
當然,Puffer 也獲得了很多投資機構和天使投資者的關注。截至目前,Puffer Finance 已經完成了 4 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已經達到了 2415 萬美元。2022 年 6 月,Puffer Finance 完成了 Jump Crypto 領投的 65 萬美元 Pre-Seed 輪投資。隨後於 2023 年 8 月,Puffer Finance 又完成了由 Lemniscap 和 Lightspeed Faction 領投的 55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Brevan Howard Digital、Bankless Ventures 等參投。此輪融資資金被用於進一步開發 Secure-Signer。而在今年 4 月,Puffer Finance 再度完成 1800 萬美元 A 輪融資,Brevan Howard Digital 和 Electric Capital 領投,Coinbase Ventures、Kraken Ventures、Consensys、Animoca 和 GSR 等參投。這一輪的融資主要用於推進主網發佈。
Puffer LRT 協議:原生流動性質押協議
流動性再質押代幣(LRT)是一種圍繞 EigenLayer 生態發展起來的資產類別,旨在通過再質押機制進一步提升以太坊質押資產的資本利用效率。其運作原理是將已經質押在以太坊 PoS 網絡上的 ETH 或流動性質押代幣(LST)通過 EigenLayer 再質押到其他網絡中,以獲取以太坊主網質押獎勵之外的額外收益。
自以太坊轉向 PoS 機制以來,越來越多的質押產品湧現,推動了質押市場的發展。然而,部分平臺如 Lido 在質押市場中佔據了較大份額,這引發了人們對網絡中心化風險的擔憂。回顧 2023 年 9 月,在流動性質押領域,Lido 在流動性質押市場的份額一度達到 33%。然而,隨着流動性再質押協議的興起,Lido 的市場份額開始逐步下降,目前已降至 28% 左右。以太坊貢獻者Anthony Sasson表示,Puffer 發起的吸血鬼攻擊對 Lido 造成了重大沖擊,涉及超過 10 億美元的資金流動。
作爲無需許可的去中心化原生流動性再質押協議,Puffer 結合了流動性質押和流動性再質押的雙重策略,利用 Secure Signer 安全簽名技術和 Validator Tickets(VT)等設計,幫助獨立驗證者有效參與以太坊質押和再質押過程,從而在提升收益的同時維護以太坊網絡的去中心化水平。
此外,爲了防止 Puffer 在網絡中形成過度中心化的情況,該協議嚴格限制其驗證節點數量,不允許其佔據以太坊總網絡節點數量的 22% 以上,以確保對以太坊的可信中立性不構成威脅。
將質押准入門檻從 32 枚以太坊降至最低 1 枚
以太坊成爲節點需要 32 枚 ETH,這對於獨立用戶而言無疑是一個較高的門檻。而 Puffer 通過一種稱爲 Validator Tickets (VT) 的機制,降低了參與質押的准入門檻,使得節點操作者只需提供 2 枚 ETH 的保證金(如果使用 SGX,只需要 1 枚 ETH)即可運行驗證節點。VT 是一種 ERC20 代幣,代表節點操作者運行以太坊驗證器的一天權利,而 VT 的價格則是根據運行驗證器的預期每日收益設定。也就是說,節點操作者需要鎖定一定數量的 VT 才能參與質押,並在質押期間逐漸釋放給流動性提供者,同時驗證者可以獲得 PoS 產生的全部獎勵。
舉個簡單的例子,類似於加盟餐廳時,用戶可以選擇按月支付收益或提前一次性支付未來一年內的預期收益來獲得運營權,而 Puffer 的 VT 機制便是後者的模式。同時,節點運營者可以獲得 100% 的 PoS 獎勵,從而避免傳統質押模式中因收益不足而導致的「懶惰節點」現象(即在收益不理想時選擇消極參與或退出共識)。此外,VT 作爲一種權益票據,不僅能夠補充質押資金,還具有流動性,可以在二級市場上進行交易。
通過 EigenLayer 實現雙重收益
Puffer 是一個原生流動性質押協議。這裏的「原生」指的是用戶除了參與以太坊 PoS 共識外,還可以直接將 ETH 用於再質押。這意味着質押者不僅能夠從以太坊 PoS 中獲得驗證獎勵,還能夠通過再質押機制獲得額外的收益,實現雙重回報。此外,與傳統流動性再質押產品不同,Puffer 不依賴第三方流動性提供者,而是直接使用原生驗證者的 ETH 進行再質押,避免了由少數大型質押實體主導可能帶來的中心化問題。通過這一方式,Puffer 不僅提升了收益率,還增強了網絡的去中心化。目前,Puffer 的總鎖倉價值已達到 8.596 億美元,年化收益率爲 3%。
藉助 Secure-signer 與 RAVe 防範 Slash 風險
Puffer 通過 Secure-signer 及 RAVe(Remote Attestation Verification) 遠程證明技術來有效防範驗證者因操作錯誤而導致的 Slash 處罰。其中,Secure-Signer 基於 Intel SGX 硬件安全技術的遠程簽名工具,能夠在 enclave 中生成、存儲和執行簽名操作,從而防止驗證者因雙重簽名或其他簽名錯誤而遭受 Slash 處罰。而 RAVe 技術的作用是爲了驗證這些 Intel SGX 生成的遠程證明報告,確保節點確實在運行經過驗證的 Secure-Signer 程序。通過驗證後,系統會在鏈上記錄其驗證者密鑰狀態,從而防止惡意節點使用未經驗證的代碼或替換關鍵操作邏輯。
值得一提的是,作爲一種公共物品,Secure Signer 代碼已經開源,目前可以在Github 上查看。
Puffer 已於今年 5 月 9 日啓動了主網。而爲了進一步提升以太坊網絡的去中心化,Puffer 計劃在今年第四季度發佈 V2 版本。此次升級側重於增強用戶體驗,並引入了幾個關鍵功能:
- 快速路徑獎勵 (FPR):允許用戶直接從 L2 提取共識層獎勵,避免了在 EigenPod 提取過程中因 Gas 費用過高而導致的成本的問題。
- 全局強制反 Slash:Puffer V2 將實施協議範圍內的抗 Slash 機制,進一步提升網絡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水平
- 降低保證金要求:Puffer V2 還降低了 NoOps(非運營節點)對保證金的要求,僅需少量的 pufETH 抵押品來應對因不活躍而導致的 Slash 風險。
Puffer UniFi:通過 UniFi AVS 實現 100 毫秒交易確認
今年 7 月 6 日,Puffer 發佈了其 Based Rollup 方案 Puffer UniFi 的 Litepaper。作爲 Based Rollup,UniFi 通過利用以太坊驗證者進行交易排序,同時將交易價值回饋給 L1,從而提升了以太坊網絡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水平。
自從以太坊推行「以 Rollup 爲中心」的路線圖以來,市場上湧現了大量 L2 解決方案。據 L2Beat 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 Rollup 數量已經超過 100 個。然而,這些擴展方案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以太坊的擴展性和用戶體驗,但同時也帶來了流動性割裂和中心化排序器等問題。首先是流動性割裂問題,由於不同 Rollup 之間缺乏互操作性,流動性和用戶被分散在各個獨立的 L2 網絡中,導致整體生態難以形成有效的協同效應。而且用戶在不同 Rollup 之間進行資產轉移時需要依賴跨鏈橋,不僅增加了操作成本,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此外,當前大部分 Rollup 使用的是中心化排序器,這些排序器通過 MEV 從用戶交易中提取額外租金,也會對用戶交易體驗產生影響。
Puffer 的 UniFi 方案則希望通過基於驗證者的去中心化交易排序來解決這些問題。與傳統的中心化排序方案不同,UniFi 的交易雖然是由 Puffer 節點處理,但這些節點本身是以太坊的原生質押節點,因此 UniFi 方案將交易排序權利分配給去中心化的驗證者,充分利用了以太坊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特性。
此外,UniFi 還通過同步可組合性(Synchronous Composability)和原子可組合性(Atomic Composability)來應對流動性割裂的問題。基於 UniFi 的應用可以依賴其提供的排序和預確認機制,因此能夠與其他同樣 Based L1 排序的 Rollup 或應用鏈實現無縫互操作。同時,通過使用 Puffer 的 TEE-multiprover 技術,UniFi 還能夠實現與 L1 的原子級別組合性,即 UniFi 允許即時 L1 結算,並且可以直接訪問 L1 流動性,以提升跨層交易和應用的效率,方便開發者構建更高效的應用。
然而,雖然 Based Rollup 將交易排序交由 L1 驗證者避免了中心化排序器帶來的風險。但其交易確認速度依然受限於 L1 的出塊時間(約 12 秒),導致無法實現快速確認。爲解決這個問題,Puffer 引入了基於 EigenLayer 的 AVS 服務,爲 UniFi 提供了預確認機制,實現了 100 毫秒的交易確認時間。
在 Puffer UniFi AVS 中,通過 EigenLayer 的再質押機制,驗證者能夠將他們在以太坊主網質押的 ETH 同時用於 UniFi 的預確認驗證服務,而無需額外質押新資金。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資金的利用效率,並降低了參與的門檻。且 UniFi AVS 利用了以太坊主網的經濟安全性。如果參與預確認的驗證者不遵守承諾,自然會面臨其在主網上質押的 ETH 被罰沒的風險,因此無需爲 Puffer 的預確認機制再設計額外的罰沒措施。
要參與 Puffer UniFi AVS 的驗證者必須具備 EigenPod 所有權,以確保 UniFi AVS 服務可以執行 Slash 懲罰,從而約束違反預確認承諾的驗證節點行爲。此外,節點運營商需在其驗證者客戶端所在的服務器或環境中運行 Commit-Boost,負責處理驗證者和預確認供應鏈之間的通信。
上線短短兩週內,UniFi AVS 平臺已經獲得了 105 萬枚 ETH 的質押,並且有超過 32,000 名驗證者參與其中。未來,Puffer 還計劃結合以太坊基金會的中立註冊合約機制,允許任何 L1 提議者自願註冊爲預確認驗證節點。這意味着,以太坊主網上的每個驗證者都可以選擇成爲預確認驗證者,從而進一步擴展系統的去中心化程度。
總結
隨着以太坊生態的逐漸壯大,如何確保各項目和參與者朝着同一目標努力成爲了社區長期關注的核心問題。這種一致性(Ethereum alignment)被認爲是以太坊網絡長期成功的關鍵。早期,社區將其分解爲「文化對齊」、「技術對齊」和「經濟對齊」三個維度,而 Vitalik Buterin 在其近期文章「Making Ethereum Alignment Legible」中又提出了一套新的衡量標準,包括開源性、開放標準、去中心化與安全性、以及「正和效應」。當然,無論採用何種標準,其核心目標都是確保協議、社區和項目能夠與以太坊的整體發展方向保持一致,從而爲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正向支持。
值得肯定的是,puffer 在設計和產品演進中始終踐行了與以太坊一致的原則,並展現了對以太坊長期願景的支持。通過與 EigenLayer 的集成,Puffer 使得更多的獨立驗證者能夠參與質押網絡,從而提升了以太坊去中心化水平。而 Puffer 的 UniFi 方案將交易排序權交還給以太坊原生質押節點,在安全性及去中心化等方面對齊了以太坊。
目前,Puffer Finance 已經發布了其代幣經濟學,其中 7500 萬枚 PUFFER 代幣(佔總供應量的 7.5%)將用於 Crunchy Carrot Quest 第一季的空投活動。第一季空投的資格快照已於 2024 年 10 月 5 日完成,用戶可在 2024 年 10 月 14 日至 2025 年 1 月 14 日期間通過代幣申領門戶進行領取。隨着 PUFFER 代幣的正式推出,Puffer 能否在推進其與以太坊保持一致性目標的同時,實現進一步的去中心化和用戶增長,值得持續關注。
以上就是從LRT協議到去中心化基礎設施供應商,Puffer如何對齊以太坊生態?的詳細內容,更多請關注本站其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