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经 2022 年的爆炸性成长後,2023 年的恐怖作品产量速度显得和缓许多。此外,续集电影的增加、欧美电影将兴趣从活屍灾难移至怪兽题材、人心的恶意比鬼怪更吸引观众,与独立制片作品一枝独秀等现象,都反映在内容的变化上。
本文将介绍十部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恐怖佳作,并特别选进一部水准足以与电影匹敌的影集。
Table of Contents
- 《窒友梅根》
- 《饿之必要》
- 《虎纹少女》
- 《恐怖感恩劫》
- 《#人孔》
- 《威尼斯魅影谋杀案》
- 《鬼手鬼手请开口》
- 《鬼打墙》
- 《鬼玩人:复活》
- 《噬亡村》
《窒友梅根》

《窒友梅根》
科技恐怖片的反派常因为设计或运作的缺陷而失控,例如《恰吉》的人偶对死亡的错误理解,或电脑将「保护」的定义无限上纲所造成的憾事,但《窒友梅根》展现的却是完美无瑕的恐怖。身为儿童照护者的梅根忠实且精准地执行它的使命,甚至拥有这份工作所需的情感与人性。讽刺的是,正是人性让它产生强烈的占有慾,并在发现自己只是填补人际需求的替代品後,引发後续的杀机。
梅根情绪化的暴行让它摆脱似人非人的暧昧形象,也让人与机器的厮杀,变的更像辣手保姆与姊妹情仇的综合体。本片比同类作品更贴近人性的描写,一方面要归功於以孩童饰演机械人偶的巧思,一方面是编剧阿克拉库柏再次发挥混合类型的长才,将黑色喜剧、科技恐惧与心理惊悚调出迷人的新风味。就像库柏在《疾厄》创造的反派「盖布瑞」一样,梅根让观众感到恐惧,却也对它的不幸遭遇与缺憾有所共鸣。这种强大的情感渲染力,正是所有反英雄角色的魅力泉源。
《饿之必要》

《饿之必要》
《饿之必要》可说是认识邪教的入门指南,它冷静地观察一位推广健康饮食的导师,如何用似是而非的概念与口号塑造形象;以温软舒适的语气卸下学生戒心,接着从中筛选信徒、强化他们的团结思想,将他们与家庭隔离,并在他们无法自拔的当下,利用他们影响周遭亲近的人。电影的叙事口吻就像导师的语气一样沉稳,但越到後面就越令人毛骨悚然。虽然画面乾净,却弥漫残害思想的无血暴力,尤其是学生以绝食实践净化思想的过程,着实惨不忍睹。
导演洁西卡赫斯乐一向对人类的偏执心态情有独锺。她在前作《小魔花》批判人们以过度消费填补心灵空虚的现象後,再次将视角转回《奇蹟渡假村》的宗教主题,无论是以扭曲的养生运动影射宗教、用「平安夜」衬托信徒的集体出走与自决,与片尾以信徒为中心,模仿「最後的晚餐」的构图,都可感受到导演不怀好意的嘲讽微笑。另一方面,本片如吟唱念咒般的敲击乐,就像《小魔花》无所不在的笛声,皆以舒适却单调的声响,暗示人类放弃思考的盲从。
《虎纹少女》

《虎纹少女》
台北电影节在2018年放映过一部恐怖短片《少女宵夜不吃素》(It’s Easier to Raise Cattle),它巧妙地将马来西亚吸血鬼庞提亚纳 (Pontianak) 的传说改写成哀愁的成长故事。这也是台湾首次认识导演余修善的作品。
余修善在五年後推出的首部长片《虎纹少女》可说是《少女宵夜不吃素》的精神续作。它们重现导演对早期恐怖片的回忆(例如《吸血人妖》),并藉由主角身体异变的过程,反映青少年对生理现象的不安,以及他们如何重新接纳自己的身体。

《少女宵夜不吃素》
此外,两部作品对人心的善变及脆弱,皆有锋利见骨的细腻描绘。《虎纹少女》的主角吒凡与法菈从一开始的形影不离,到疏远彼此,演变至恶意霸凌的过程,其实早在吒凡变成虎人之前就埋下伏笔。法菈向来对吒凡的叛逆个性不以为然,也认为自己被当成吒凡的跟班,因此她把吒凡的遭遇视为违背传统的惩罚,并残忍地与她划清界线。关系的裂痕往往难以察觉,在双方意识到恨意的蔓延前,不安的种子已缓慢且腐蚀性的生根发芽。两位主角自然且情感丰沛的真挚演出,让这个比怪谈还怵目惊心的校园小剧场极具说服力,令人赞叹不已。
《恐怖感恩劫》

《恐怖感恩劫》
《恐怖感恩劫》的开场堪称砍杀片之最,片头残忍的踩踏悲剧,既挑明人性潜藏的暴力面,也暗示任何人都可能为所爱的事物而走火入魔,替後续的剧情作了极佳的铺陈与破题。以「复仇」为主旨的本片其实也可以看成一部复古的私刑电影。片中的节日杀手有令人同情的背景故事及犯案动机,他有时流露的微小善意,也证明他仍未泯灭人性。但《恐怖感恩劫》没有像《夺魂锯 X》用英雄化的方式诠释杀人魔的扭曲行为。观众或许会减轻享受暴力的罪恶感,但凶手不可理喻的残酷手段,仍提醒我们挟怨报复的危险与恐怖。
近年的砍杀片力求颠覆公式,却不知不觉落入另一种窠臼 。创作者在研究叙事诡计时,也时常忽略让内容紮实饱满的基本功。相较起来,《恐怖感恩劫》直率的复古风格,反而能让观众专注於导演的创意及巧思。此外,本片以优秀的选角成功达成误导观众的效果,尤其是饰演卖场老板的瑞克霍夫曼,凭着浑然天成的诡谲喜感,与笑里藏刀的表情,成为戏份虽少却最令人难忘的配角。
《#人孔》

《#人孔》
《#人孔》是日本今年最精彩的悬疑惊悚片之一。它峰回路转的剧本处处充满恶毒的幽默及诙谐的残酷,从都会角落离奇的遇难怪谭,与嘲讽网路乱象的黑色喜剧,到最後令人震撼的复仇故事,很难想像一出由上班族与手机搭档的独角戏,竟会有如此饱满的剧情层次。
主角意外掉入的人孔,其实是人生困境的精巧隐喻,无论在现实或虚拟世界,他都以变色龙的姿态欺骗自己与他人,试图让自己脱困,但这层伪装最後也成为致命的回马枪,让结局的讽刺味道更上一层楼。黑木华的惊喜客串,可说为这顿黑暗盛宴又增添令人回味无穷的余韵。
《威尼斯魅影谋杀案》

《威尼斯魅影谋杀案》
经过东方快车与尼罗河的历练後,肯尼斯布莱纳终於在《威尼斯魅影谋杀案》摸索出适合驾驭的故事题材及篇幅,拍出了他最成功的克莉丝蒂小说改编电影。本片有不少恐怖作品常见的元素,但惊悚气氛并非重点,而是利用调查超自然事件的机会,让侦探白罗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救赎。不过本片善用安静无声的空档制造疑神疑鬼的效果,在意想不到的被害者出现後,将所有人孤立的黑暗空间就显得更鬼气森森。
《东方快车谋杀案》与《尼罗河谋杀案》或许格局庞大,但布莱纳不擅长多线叙事,让成品看起来松散贫弱,故事主题也模糊不清。《威尼斯魅影谋杀案》修正了这个致命伤,让故事聚焦在白罗的心结,与他对死後世界的信念。由於这两者彼此呼应,在他解决事件的当下,也等於解开束缚多年的枷锁,让观众理解白罗的成长,而非故作姿态的哀伤。
此外,《威尼斯魅影谋杀案》也巧妙的在实事求是的推理剧本里,保留了多重解释的留白空间。超自然事物并未妨碍推理的严谨逻辑,却能让你在人性深渊里,看见一道温暖的柔光。
《鬼手鬼手请开口》

《鬼手鬼手请开口》
《鬼手鬼手请开口》的有趣之处在於,虽然剧中的降灵会与鬼手都是古典鬼故事的常见元素,然而它们不再被人畏惧,反而被视为追求刺激的地下娱乐。通常恐怖片必须经历惨烈的尝试,才能从错误中摸索规则,但本片里用鬼手取乐的青少年就像现代的恐怖片观众,早已对避险公式了若指掌,无形之中降低了鬼魅精怪的恐怖感。因此本片的转折不在於邪灵的技高一筹,而是人心的裂缝如何给了邪灵可趁之机。
事实上,本片对恶灵附体的描写,恐怕比同年上映的《大法师:信徒》还更像本传。主角同样试图与灵体沟通而失控,附身亲友的邪灵利用人们的罪恶感对周遭施压,并透过被害者的自残行为制造恐怖,当事人最後也必须面对放手与否的抉择。然而片中没有驱魔人,只有急於弥补错误却自身难保的少女米亚。使典型的附魔故事,变成一场残酷的成年礼。《鬼手鬼手请开口》再次展现澳洲恐怖片从模仿中学习,并添加独特创意与本土文化色彩的优点。它的最後一幕更是神来之笔,藉由视角的转换,带来难以预料的惊惧与忧伤。
《鬼打墙》

《鬼打墙》
《鬼打墙》有个老派的故事开场,它有一对诡异的父母、墙壁里的不明说话声,与孩子的午夜梦靥。但在真相水落石出前,即使是熟悉恐怖电影公式的观众,也很难猜到它的故事走向。剧本的每一段过场事件,都暗示各种引人遐想与猜测的可能性,让观众跟着主角探询家族隐藏的过去与父母的真面目。看似凶险万分的危机,最後反而是虚惊一场,而主角认为自己做出正确决定的当下,却往往开启了地狱之门。
本片虽然像是多种恐怖类型的大杂烩,不过它始终围绕在「家庭」这个纯粹的概念。家族的情感与血缘就像系住所有人的蛛丝,以致於人们在面对家族的黑暗面时,既难以脱离家人的羁绊,却又不愿正视潜藏的问题,只能用「保护」的名义将它封存。直到问题爆发失控後,人们才惊觉身旁的蛛丝早已成为庞大的蛛网,再也无处可逃。本片的成本不高,以致於大部分的片段仅能以暗示手法推移线索,等故事揭露谜底时再迅速亮出底牌。不过这段惊心动魄的收尾已值回票价,无论从创意或恐怖效果来说,都是今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
《鬼玩人:复活》

《鬼玩人:复活》
许多人可能不晓得,山姆雷米在完成《屍变》後构想的续集是在中世纪大战邪灵的《魔戒英豪》,而非出资者属意的《鬼玩人》。这代表他对系列的期待偏向更庞大的黑暗奇幻世界观,与更多布鲁斯坎贝尔的喜感魅力。2015 年的《鬼玩人》电视版可说完美地继承雷米的理念,它以三季篇幅讲完主角艾许的英雄旅程,也用尽所有血腥爆笑的大胆创意。因此 2013 年的重拍版《屍变》与 2023 年的《鬼玩人:复活》另辟严肃的恐怖路线,其实是相当聪明的选择。
2013 年的《屍变》有较浓厚的心理惊悚元素,《鬼玩人:复活》则以血腥暴力为主,甚至让主角模仿布鲁斯坎贝尔的造型,手持电锯与散弹枪与邪魔交战。此外,它们皆成功重现山姆雷米当初营造的绝望与疯狂气氛,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鬼玩人:复活》里的一家人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邪魔附身,邪魔的世界没有游戏规则,只有永无止尽的混乱及破坏。家族相残是唯一的解方,却也正是邪魔期盼的结果。
电影利用一墙之隔的内外对比,以及狭窄的公寓空间,制造第一层的压迫感。接着它将主角一家的生活困境与亲密关系,转化为第二层与第三层的压迫来源,使他们陷入无处可逃的僵局。与《屍变》及《鬼玩人》的多线故事相比,《鬼玩人:复活》的焦点更为集中,剧情爆发力也更强。它证明了此系列即使将场景搬到都市空间,仍能让我们回味四十年前令人战栗的小木屋之旅。
《噬亡村》

《噬亡村》
近年日本相当盛行以偏远乡镇为背景的恐怖题材,美其名是文化考察,剧情却常常流於冒险猎奇或《德州电锯杀人魔》式的剥削暴力。然而《噬亡村》却将「食人」这个耸动的主题处理的低调又节制。它一开始就让观众得知村庄流传的吃人传说,但警方面对的并非嗜杀的食人魔,而是凭藉古老权威统治村庄与隐匿真相的大家族。比起吃人传说的真伪,村庄不容动摇的团结意志反而更为棘手。而村民和善外表下潜藏的排外恶意,也让双方的斗智斗力产生无法预料的变数。
《噬亡村》无论从刑案推理或恐怖类型的角度来说,都为日剧缔造了全新的高度。它彻底还原了原着漫画的诡谲气氛,藉由优秀的选角,生动地描绘出封闭环境塑造的扭曲人性。此外,每集的故事节奏都掌握的十分精准,原创情节也拍的刺激流畅(例如将单纯的缉捕行动,变成张力十足的隧道枪战),对故事反而有加分效果。从原着的篇幅推测,影集或许要第三季才会正式完结,如果能维持相同的制作水准,相信它将会是漫画改编作品的颠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