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剧情放大镜】《听海涌》远征南洋的台籍日本兵故事:从军装与配枪等装备,回顾那段战争的历史

更新時間
连续6年不跑路的安全速度最适合国人VPN
连续6年不跑路的安全速度最适合国人VPN
【剧情放大镜】《听海涌》远征南洋的台籍日本兵故事:从军装与配枪等装备,回顾那段战争的历史首图

以二战时期台籍日本兵故事为主题,悬疑台剧影集《听海涌》目前正在电视频道公视、线上影音平台 Hami Video 等处热播,爱好并乐於推广台湾服饰的台湾服饰志,想趁着这个机会来介绍当时远渡南洋的台籍日本兵穿着,并藉由服装来回顾这段历史──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
  • 什麽是「台籍日本兵」?
  • 影剧作品里常见的日本兵,多是这样打扮:
  • 「我是谁?」是一生的命题
  • 盼能尽忠台湾

什麽是「台籍日本兵」?

台籍日本兵,一般是指太平洋战争後期(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五年)被日本政府招募和徵召服役的台湾人,最一开始,徵召的是非正规军,甚至可以说是最低阶的「军属、军夫」,再来则是「特别志愿兵」招募,在一九四五年初後的全面徵兵制度则是以「志愿兵」加入,所以也有「台湾特别志愿兵」这个称呼。

【剧情放大镜】《听海涌》里远征南洋的台籍日本兵故事

《听海涌》剧照。

作家陈千武先生在一九四二年时被徵召为「台湾特别志愿兵」,在〈旗语〉这篇小说里,他描述到,当时台湾青年并没有义务当日本兵,但可以「特别志愿」,就是在巡查督促保正的监视之下,很「特别」的在志愿书上盖章申请。

除此之外,当时日本政府为了提升对日本的认同,也推广了皇民化运动,在沸腾的军国主义下,形成了不当兵非男人的社会氛围。不管是受到社会氛围或是皇民化运动的影响,或是「不是出於自己意愿的『志愿』兵」,都使的许多台籍兵在战争结束後,面对到日本和台湾已分属不同国家,甚至是处於敌对关系,产生了权益补偿和历史定位都万分尴尬的问题。

 

影剧作品里常见的日本兵,多是这样打扮:

太平洋战争开战时,军衣改用新式的九八式军衣,此外,因为战线往南方扩大,也开发出热带用的防暑衣。通常在电影里常见的日本兵几乎都是这个时期的军装:

【剧情放大镜】《听海涌》里远征南洋的台籍日本兵,从附帽帘的略帽与上刺刀的步枪等军服装备,回顾那段战争的历史

战时派遣至南洋的台籍日本兵服装配备图解,转载自台湾服饰志着作,阿毛子绘制《福尔摩沙时尚图监》一书,联经出版发行。

  • 便帽与帽帘、帽章

便帽,汉字写作「略帽」,是一般士兵最常在照片里出现的帽子。另外较常老照片看到的还有一种戴在便帽上的「九零式铁帽」,是在野战时防暑与保护用,马来亚战线的士兵还会装上伪装网更方便在丛林中移动。另外,南方战线最必要的配件就是「帽帘」,汉字写作「垂布」,在昭和十三年时跟着所谓「防暑衣」一起设计出来的,是太平洋战争时,南方战线日本兵的特色之一。

便帽中央有一个星章,用来标示士兵与军官的差异,军官是金线镶有金线的五角星,我们画的一般士兵则是夏山茶形状。一般而言军阶的阶级章,是镶配在领口的开襟上,但大部分志愿兵出征前的照片里都尚未配上,因此我们这边作画时也保留此特徵。

【剧情放大镜】《听海涌》里远征南洋的台籍日本兵故事

《听海涌》剧照。

  • 军装

在二次世界大战开战前,日军穿着多为「昭五式军衣」,特徵为皆职章在肩膀上,并且有着类似於诘襟的立领,领口还有不同的颜色话分兵科,有些日本兵即使在之後换装也持续穿着这套军装。

台湾志愿兵大多在太平洋战争之後被徵召,此时的军装已经改制为「八九式军装」了。领口改成翻领,而南方战线的士兵们更是穿着防暑衣(军官)或夏用襦绊(一般士兵)。腋下有设计通气孔,领口也转为开襟式,更方便散热。

  • 配枪与军刀

配戴军刀是许多人对日本兵的印象,一般而言军刀是以军服上的剑衣扣固定住,但刺刀也会时常安装在三八式步兵枪前头。三八式步枪全长一二七点六公分,再加上三十式单刃刺刀後就可达一六六点三公分,这把枪最大特徵就是它的长度,和零式战斗机一同普遍被视为日本军队的象徵。

【剧情放大镜】《听海涌》里远征南洋的台籍日本兵故事

《听海涌》剧照。

  • 脚绊

脚绊又称绑腿,在长时间行军之後,能够防止血脉下积而引起的涨疼,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山地行军中可能存在蚂蝗等动物,绑腿能够防止蚂蝗进入士兵的裤腿管,通常军官是使用「革脚绊」(皮革制),或甚至是长靴,但一般士兵还是使用布脚绊居多。

  • 军用分趾胶鞋

军用分趾胶鞋是属於日本军队的特色,在大拇指与食指有特别分开,据说是为了配合日本人穿木屐的习惯,通常会在入伍时发放一双,但之後要更换则要价不菲。

二战台剧《听海涌》幕後花絮影片:服装造型篇:

 

「我是谁?」是一生的命题

在《我啊!一个台湾人日本兵简茂松的人生》一书中,透过日本记者的视角,描述了一个如今生活在日本,曾经历二战的台籍日本兵的尴尬与痛苦:简茂松在一九二五年出生,七岁时就读公学校,每天在校长指挥下升太阳旗、背诵历代天皇名字,随着皇民化运动的推行,年幼的他也相信成为好皇民是应该的。也因此这样,十五岁时,他改名为竹永茂松,并在两年後录取了日军台湾军司令部的军属。

「做为军国少年为天皇陛下出征是理所当然的事。」

那是他当时曾说过的话。

【剧情放大镜】《听海涌》里远征南洋的台籍日本兵故事

《听海涌》剧照。

直到一九四五年後日本成为战败国,美、英等同盟国开始追究日本的战争罪犯。他以战犯被判了五年徒刑,然而,当二十六岁的竹永茂松服刑期满遣回日本後,赫然发觉他被排除日本国籍,也拿不回存在军邮局一千五百日圆的存款;此时的台湾正逢白色恐怖时期,家属担心他的安全劝阻他返乡,原先以为只是短暂驻留的日本,最後竟停泊半世纪之久。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很难想像他们接受的是什麽样的教育,也无法体会当时的社会氛围,他们一出生就是日本人,接受日本教育,好不容易活着从战场回来後,却突然变成了「打了八年抗战的中国国民」。

 

盼能尽忠台湾

在这篇简短的文章里,碍於篇幅无法说明太多,若有余力,可以阅读周婉窈老师的〈日本在台军事动员与台湾人的海外参战经验〉,里面有更多台籍日本兵的认同与当时社会背景的描述;而许俊雅老师的〈记忆与认同──台湾小说的二战经验书写〉,则摘录了许多台湾小说描述战争的可怖经验。

【剧情放大镜】《听海涌》里远征南洋的台籍日本兵故事

《听海涌》剧照。

读完这些资料,深感时代与战争对於我们这些未曾活过半世纪的人太过庞大,不知道该用什麽话来为这篇复杂哀愁的文章做结,就在这边引述周婉窈老师在文末最後的话吧。

『……最後,人类社会的某些集体情操,是不是也有它抽离现实时空的抽象价值呢?台籍日本兵为他们因出生、因教育而认同的国家,尽忠尽力,至死无悔,我们在他们身上,不也能看出一些人类社群的高贵情操吗?』

 

『诚如一位台籍日本兵告诉笔者,他希望他的子孙也能像他们效忠日本一样,尽忠台湾。果如是,台湾幸甚!台湾幸甚!』

台湾幸甚!

延伸阅读 >>【剧评】《听海涌》: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复杂台湾身分认同问题

*原文转载自台湾服饰志 FB 专页,联经出版《福尔摩沙时尚图监》内文书摘;剧照引用自《听海涌》FB 专页

更新時間

發表留言

請注意,留言須先通過審核才能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