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上最烂的庞德:丹尼尔克雷格 (Daniel Craig) ,这几乎是 2006 年底《皇家夜总会》(Casino Royale) 上映前许多人的共识。大量背负着 007 电影 40 多年美好回忆的粉丝们,用谩骂、吐槽与实质杯葛传达心中的不满。当皮尔斯布洛斯南 (Pierce Brosnan) 於 2004 年因年老力衰而步下舞台後,全世界能说一口流利英国腔的英纽澳演员们,抢破头想成为詹姆士庞德。而克雷格从 200 位男星之中脱颖而出,在 2005 年成为了……众矢之的的公干人选。
复习上集 >> 选角大失败?当全世界的目珠都被蛤仔肉糊到(三):那个大耳刘备误会自己是007詹姆士庞德了
干谯克雷格像猴子、像野蛮人与 ps 丑图是 2005 年底的热门流行活动,但很少人注意到,在 2004 年,之後一意孤行挺克雷格的 Eon 制片公司 (Eon Productions) ,传出将改编 007 小说作者伊恩弗莱明 (Ian Fleming) 的小说《皇家夜总会》。这个消息没有太多不满干谯的反应,这很奇怪,因为这个决定是导引制片们选择克雷格的重要理由。
Table of Contents
- 体力不再的詹姆士庞德:皮尔斯布洛斯南
- 还原残酷小说情节,庞德换人演
- 丹尼尔克雷格扭转庞德优雅形象——有血有肉的真实男人
- 了解完这些来龙去脉,你改观了吗?
体力不再的詹姆士庞德:皮尔斯布洛斯南
皮尔斯布洛斯南已经在他最後一部 007 电影《谁与争锋》(Die Another Day) 里气喘吁吁,这部已经从谍报电影晋升成为奇幻电影的作品里,庞德开车的时间更多了、与美女调情的时间更多了、而他亲身上阵的动作戏分更少了,这让《谁与争锋》的高潮动作戏更加魔幻与超现实──例如跑给卫星兵器追、还有两台装满飞弹与子弹的跑车在冰层上「格斗」。
也许是因为编剧体贴布洛斯南的年纪、也许只是因为编剧决定拍个超英雄电影,《谁与争锋》的每个段落都离奇地超梦幻,从坏蛋从北韩少将变脸成英国阔少、到坏蛋妄想用卫星反射阳光烧毁北半球的犯罪手法、乃至那台会翻跟斗还会隐形的奥斯顿马丁 V12 跑车,这部电影也许是最被人忽略的奇幻电影之一。
还原残酷小说情节,庞德换人演
观众很明显倒了胃口,布罗科利家族 (Broccoli) 也头昏眼花了,他们决定反璞归真,不要再搞那些比史塔克企业产品还炫炮的怪机丝。於是,他们挑上了《皇家夜总会》。这是一次彻底的打掉重练──或者应该称作软开机 (soft-reboot) ──庞德还在、M 还在、庞德在 CIA 的美国好基友菲利克斯莱特 (Felix Leiter) 也还在,但是其他全都改了,Q 甚至被人间蒸发了──你可以看出 Eon 打掉重练的决心有多强烈,他们想要彻底的现实化、冷硬化、使庞德电影回归残酷的谍报电影,不能再让圣诞老公公出场帮他了。
干谯克雷格的粉丝也许拒绝他饰演《皇家夜总会》里的庞德,但是他们忘记了《皇家夜总会》这本小说在写什麽:这本庞德初登场的小说,原本就很冷硬残酷。新成为 00 系列探员的庞德在这本小说里,一直处於下风。他的使命是在皇家夜总会里,击败并逮捕俄国情报机构施密尔舒 (SMERSH) 的大掌柜契夫轲 (Le Chiffre) 。
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只是英、美、俄三方棋盘里的小棋子,三大国际势力在法国的皇家夜总会里打起一场无血战争,而庞德只不过是代理战争的黑手罢了。这种无力与挫败感让风流倜傥毫无用武之地,而棋子之间因共患难而产生的情愫,是如此脆弱地不堪一击。
「那婊子已经死了。」
这句书中结局的名台词,得让一个身心俱疲遍体鳞伤的情报员说出口才合理。
布洛斯南即便年轻 20 岁,我们也永远无法想像他说出「婊子」这个字的模样。布洛斯南永远谦冲有礼,特别是对女人。90 年代女权抬头的风气,让 007 电影也得向女人低头,这让布洛斯南版的庞德,永远无法成为一位冷血无情的杀手。
你也许没读过《皇家夜总会》小说,这也不要紧,因为《皇家夜总会》电影几乎照本宣科地把小说内容搬上银幕──还加了不少动作戏。你以为《皇家夜总会》里那段球球打蛋蛋的虐待戏,是电影公司为了刺激票房而想出来的猎奇桥段吗?错了,这是原汁原味的小说内容──顶多就是用来打蛋的道具不太一样罢了。
在电影还没开拍前,就有记者好奇导演马丁坎贝尔 (Martin Campbell) 会不会跳过这段令男性观众不舒服的剧情,而他是这样说的:
「我的确还不确定我要怎麽拍这场戏。」
但後来的事你知道了,他还真的拍了,庞德的蛋蛋真的很受伤。
丹尼尔克雷格扭转庞德优雅形象——有血有肉的真实男人
被背叛、被瞧不起、被当作棋子、还被打蛋。要骂克雷格不够优雅的愤怒观众们,早该在一年前得知《皇家夜总会》要被改编时就痛哭流涕。再给你一个提示,当年昆汀塔伦提诺 (Quentin Tarantino) 到处放话,称他已经有了一个完美的《皇家夜总会》剧本,期望布罗科利家族能选择他当导演──塔伦提诺可能拍出一部庞德迷倒众生的娱乐电影吗?怎麽可能,这位嗜血的电影大师早已沉迷在《皇家夜总会》原着小说的残忍世界之中,他很想要让庞德生不如死。还好布罗科利家族悬崖勒马,没让这位当年刚拍《追杀比尔》(Kill Bill) 的大导演得逞。
你可以说,《皇家夜总会》更像黑帮电影而非谍报电影,特别是那些小马哥看不到明天太阳的黑帮电影。而克雷格 2004 年主演的电影《双面任务》(Layer Cake),正是这样一部充满背叛与反背叛的黑帮电影,克雷格饰演的毒贩身处在多股黑势力之间求生存,正像千层蛋糕里找寻出路的小蚂蚁。《双面任务》的剧情大纲几乎就是《皇家夜总会》的翻版,这当然更坐实了克雷格成为庞德的合理性。
而《皇家夜总会》上映了,这部一扫浪漫黄金年代对间谍美好想像的电影,重新定义了詹姆士庞德的形象与路线。 2006 年成为了 007 电影的新世纪元年,我们再也看不到靠着微笑与迷人眼神魅惑美女的优雅间谍,而是一位会在暗巷里私刑逼供的黑暗杀手。但这也不过只是伊恩弗莱明当年庞德小说里的另一面,每本弗莱明的庞德小说里几乎都有角色用「残忍」来形容他,而他也在这些小说里遭受非常猎奇的虐待──在《第七号情报员》(Dr.No) 小说里,庞德被绑在一张可以持续延伸的桌子上,进行着不人道的人体延展性实验。
了解完这些来龙去脉,你改观了吗?
如今,站起来大喊「克雷格根本不是庞德」已经不再是一种流行,人们反倒开始慰留这位真的身心俱疲的庞德──他的门牙被直接踢断两根、脸部缝了八针、他还得忍受六根钢钉打进肩部的手术、以及关节镜手术与数不清的扭伤。为什麽这个世界曾经非理性地拒绝克雷格成为庞德?答案也许很简单,也许我们从未真正认识詹姆士庞德,我们不了解他的魅力层面有多麽广泛,而狭隘地以为他只能是个温柔又帅气的花瓶。
詹姆士庞德电影已经有 57 年的历史了,感谢克雷格与《皇家夜总会》让他有了一次完美转生的机会,他又即将面临大势所趋的下一次蜕变,想想 13 年前的克雷格,也许你会希望这次不再让偏见糊住你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