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贞年导演所执导的国片《无声》故事取材自 2011 年爆出的国立台南大学附属启聪学校集体校园性侵事件,自上映以来讨论度居高不下,不仅剧中主演刘冠廷、陈妍霏、刘子铨、金玄彬等人演技备受观众好评,该片也荣获第 57 届金马奖 8 项提名,许多人对该片寄予厚望,非常看好《无声》能成为本届金马大赢家之一。
而《无声》因事发案件、场景、被害者家庭背景,以及剧中人物性格等等皆与孔刘主演的电影《熔炉》十分相似,因此被许多人称作「台版《熔炉》」。
若要探讨校园性暴力相关题材的电影,想必《熔炉》的情节许多人已相当了解事件始末,今天我们想藉由《无声》,介绍另一部同样发生在南韩校园里的性霸凌事件,那就是由「密阳女子中学生集体性侵事件」改编的电影《青春勿语》(又名《韩公主》)。
同样是从校园延伸出来的性暴力案件改编电影,《青春勿语》在台湾的讨论度虽不及《熔炉》高,但当年在韩国上映时,确实造成非常高的讨论度,也获得极高的关注,因此希望藉由本文,能够带领各位一同了解这部片。
在讨论《青春勿语》前,先让我们看看事件原型为何:
Table of Contents
- 密阳女子中学生集体性侵事件
- 《青春勿语》剧情概要
- 「转学後」画面清新柔和,对比「转学前」案发沈重的故事内幕
- 有苦说不出,那些「被无声」的过往无人知晓
- 悠扬阿卡贝拉之声,唱响女孩内心黑暗
- 平淡写实的剧情,讽刺真正的现实残酷
- 开放式结局划下句点,最终处境无人知晓
- 「为什麽应该接受道歉的我,却得一直逃呢?」
密阳女子中学生集体性侵事件
2004 年 1 月至 11 月之间,发生了令全韩国公民相当愤怒的一起校园集体性侵案。南韩蔚山市一位年仅 14 岁的崔姓女学生,在2003 年因误拨电话,认识了在密阳市读书的 18 岁学生,当时这位男同学对崔姓女子说了「你的声音很好听」、「这是缘份,上天让我们听到彼此的声音」等花言巧语,引诱女子前来见面。2004 年时,18 岁男性高中生对 14 岁的崔姓女同学提出见面邀约,因此崔姓女子便带着 16 岁的表姐与 13 岁的妹妹一同前往密阳赴约。
然而见面後,该名男性学生居然半哄半骗以及胁迫三名女学生,将他们带到简陋的旅馆中性侵得逞,其後还食髓知味,找来由密阳三所高中联合组成的「密阳联盟」暴力团体中 41 位同夥,在密阳多处对女子性侵施暴,甚至录下影片胁迫她们不得反抗,事後更一度持该影片到女学生家中殴打勒索崔姓女学生的母亲,而此番行径持徐长达 7 个月之久,施暴次数更多达 10 余回。
起初崔姓姐妹们本想低调息事宁人,怎料对方持续骚扰且行径越发恶劣,长期受到性暴力与精神虐待之下,崔姓女学生的精神状态变得相当不稳定,2004 年八月企图服药自杀未果陷入昏迷後,送进医院进行检查後整起事件才东窗事发。
而警方在调查期间,不仅未经崔姓女子与其家属同意就公开所有资料,崔姓女学生曾提出希望派女警检查身上伤口与问讯的请求也被警方拒绝。调查期间警方为加速办案,还把包括凶手在内的男高中生叫到警局,要崔姓女学生当面确认这些男生是否就是对他施以性暴力的人,过程中更不断逼问:「当时真的有插入吗?」、「总共插入几次?」、「你为何要傻傻地配合他?」等,让崔姓女学生慎介恐惧,怕对方报仇而不敢坦言。
警方随後却不耐地脱口而出:「你们真是密阳的耻辱!」、「密阳市的水都被你们弄脏了!」等话羞辱女学生,连凶手家长也前来威胁恐吓:「不会放过你!」,逼迫女学生签署和解同意书,种种行径让崔姓女学生与其姊妹身心灵再度重创。
经过警方调查之後发现参与本案件的「密阳集团」41 位加害者中,就有 35 位是未满韩国法定 19 岁成年年纪,最後该案件仅起诉了 10 位加害者,而这些被起诉的学生因多数未成年,仅被处以「保护观察处分」,另有 20 人送往少年感化院,但也仅是被判支援公益活动或轻微罚锾,甚至还有 5 位学生仅被学校处以劳动服务,也就是说,这些曾对崔姓女学生与其姊妹施以暴力行径的加害者,没有一位需要扛下刑事责任。
令人心寒的不仅如此,该女童父亲因长期酗酒,本身负债累累,竟私下与加害者家属谈妥和解金 5000 万韩币,并强迫女学生和解後卷款而逃。而崔姓女学生因长期受到外界舆论抨击,压力之大患上忧郁症,曾多次试图自杀,最後在2005年时,崔母带着女儿与两位姐妹前往首尔生活,并长期接受精神科治疗。
整起事件爆发後,引起南韩社会一片譁然,不仅对加害者的行径相当愤怒,对於警方的处理方式以及态度更是不满,尽管事後警察署长曾针对此事出面道歉,仍难平社会大众怒火。
这起「密阳女子中学生集体性侵事件」也在 2014 年被改编为电影播映,就是这部《青春勿语》,而电影海报上的一行「我真的没有做错事」标语,正是对该起事件的经过与判决结果的控诉。
《青春勿语》剧情概要
《青春勿语》曾在2014年金马影展播映,由韩国女星千玗嬉主演,李铢真导演执导的作品,讲述中学生「韩恭珠」与友人「华玉」遭受性霸凌一事,华玉更因此怀孕而轻生,而恭珠的学校为避嫌,则是把恭珠转至其他县市的学校就读。面对父亲长期酗酒且负债,满心只为钱且丝毫没打算替自己遇害一事发声,母亲又改嫁他人远离自己身边还拜托恭珠不要去找她,就连做笔录时还被员警各种言语洗脸与羞辱,生无可恋的恭珠唯一的依靠仅剩原学校的导师,所幸导师将恭珠接住了,并带在身边,给予恭珠许多生活上的帮助,让恭珠终於再次展开新的生活。
然而恭珠并未因此否极泰来,贪得无厌的父亲在金钱利诱之下,半哄半骗地要求恭珠签下和解书,并在拿到所有的和解金後卷款而逃;好不容易生活暂时得到一点喘息空间的恭珠,却因新朋友好心将其唱歌的影片上传至网路,被其他加害者家属看见,竟追到恭珠学校要求她签下和解书释放他们的宝贝儿子,学校得知恭猪所经历的事情後,则要求她暂时不要到学校,深怕学校名誉受到影响,在各方压力胁迫之下,恭珠不得不再次逃离⋯⋯
「转学後」画面清新柔和,对比「转学前」案发沈重的故事内幕
导演李铢真以韩恭珠转学前後的生活画面穿插来铺陈整部电影,画面的对比感也相当鲜明:转学後的画面多以明亮的色彩以及清新的场景呈现,搭配柔和的灯光效果,营造温暖氛围;然而当画面切换到转学前与事发当下时,明显能感受到画面之黯淡,氛围也变得更为凝重,透过画面呈现的对比,不必直指,就能感受到恭珠的心境转折。
有苦说不出,那些「被无声」的过往无人知晓
事发过後为了重新「正常地」生活,恭珠不敢主动提起被性侵的过去,身边的长辈也劝她低调生活就好,让恭珠在内心筑起一道高墙封闭自我,直到转学後遇见新同学,对音乐怀有同样的热忱,才渐渐愿意再展笑颜,却始终不敢提起这段不为人知的秘密,而後朋友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将恭珠唱歌的影片上传至网路,让曾经对恭珠上下其手的多位男学生家长得知她的现况後再次找上门,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後一根稻草。
悠扬阿卡贝拉之声,唱响女孩内心黑暗
恭珠是一个热爱音乐与歌唱的女孩,在本片也出现不少恭珠自弹自唱的片段,同时也以阿卡贝拉作为配乐,营造悠扬的清新氛围。对恭珠而言,音乐是她仅存的救赎,然而清新的嗓音中,却带着浓浓的哀伤,就像是无法直言表达恐惧与不安,只能隐晦地透过歌声阐述内心的无奈与黑暗。透过如此对比,也称份让观影者感受到女孩独自承受那浓浓的惆怅。
平淡写实的剧情,讽刺真正的现实残酷
《青春勿语》导演并没有采用紧凑的故事情节或利用惊人的视觉效果来呈现整部片,反倒是透过慢慢的铺陈以及交错的时间轴,让观众慢慢领会女孩的处境为何,从柔和的画面与恭珠有意无意散发出的哀伤神情中,感受到事件主角内心所有的挣扎与苦痛,看到最後心底像是被沈甸甸的石头给压着,久久无法平复。
开放式结局划下句点,最终处境无人知晓
结尾画面中,导演以恭珠一跃而下的开放式结局,让观众自行想像恭珠最後的处境也相当耐人寻味。跃身而下後迎来的欢呼声,究竟是表达恭珠终於不必在人世间继续承受更多的苦痛,还是被救活以後朋友们的欢呼声,我们无从得知正确答案为何,镜头前的我们,仅能暗自期盼着恭珠最後能获得解脱与救赎。
「为什麽应该接受道歉的我,却得一直逃呢?」
不论是《无声》或是《青春勿语》,我们都能从中发现选择离开的往往是受害者,且多半是在非自愿的情况下远离现况,这也反映了恭珠在片中所言:「为什麽应该接受道歉的我,却得一直逃呢?」现实总是比电影残酷上百倍,被害者的弱势逼得他们不得不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决定,如果我们能藉由电影的呈现,更关注这些社会议题,或许就能有机会让受害者能有机会被这个社会给接住,不必再有多余的惧怕。
从《青春勿语》到《无声》,我们都能感受到导演希望透过电影唤起大众对「校园性暴力」相关议题的重视,同时也藉由群众的关注与舆论力量,敦促政府重视相关的社会案件。事隔多年,想起这一件又一见的沉痛案例至今仍存在於社会,不免让人感到心痛。但愿由《无声》发酵的能量能持续下去,由你我共同监督社会运作,期盼社会上不再出现新的受害者,更不要再有被害者「被无声」甚至「被消失」的状况再度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