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年是恐怖片的荣耀之年,除了产量颇丰、类型渐趋多样化,更重要的是作品的原创性及精致度皆大幅提昇。此外,今年有不少恐怖片以女性为要角,或探讨女性在当代社会遭遇的诸多问题,无论是作品水准或口碑都相当优秀。
本篇文章不分排名,选出笔者最印象深刻的十部作品,但仍有许多遗珠之憾(例如《天魔:恶之初》与《血腥玛辛》)。十部作品如下:
Table of Contents
- 梦想集中营 (The Zone of Interest)
- 鬼才之道
- 惧裂 (The Substance)
- 长腿 (Longlegs)
- 异教诡屋 (Heretic)
- 罗素克洛之大法师 (The Exorcism)
- 邪恶勿语 (Speak No Evil)
- 恶魔的洗礼 (The Devil’s Bath)
- 异形:罗穆路斯 (Alien: Romulus)
- 千万别放手 (Never Let Go)
梦想集中营 (The Zone of Interest)

《梦想集中营》(图片来源/车库娱乐)
同为描述大屠杀及集中营的电影,《梦想集中营》就像《索尔之子》与《净化论》,以生态影片的淡漠视角,纪录人类的惨烈暴行。然而它更极端地将你推向地狱的入口,在令人坐立不安的前两分钟,它以宛如深渊传出的不和谐音、血红的晕染底色,与模糊的视线,让观众困惑、猜测、慌张,最後像被驱赶的囚犯般,走进集中营高耸围墙的阴影下,见证不可逆转的毁灭。
在这团阴影里,你找不到任何慰藉人心的温情主义,即使是地下反抗者协助囚犯的义举,也处理的像是夜视镜的监控画面,充满苟且偷生的无奈。相对的,《梦想集中营》并未将集中营指挥官塑造成痛恨及怒火的箭靶,反而更像因职务调动,镇日惶惶不安的官僚。指挥官一家打造的封闭小世界,反映的是人人皆有的利己思维。但支撑这个小世界的巨大苦难与死亡,让剧中每幅日常片段都令人毛骨悚然。
恐怖电影常见的回旋楼梯,在本片结尾成为自我毁灭的隐喻,指挥官步下昏暗的阶梯,走廊的冰冷白光不知不觉被阴影取代,让历史的情景突然染上某种超现实的地狱色彩。这可说是作者卸下冷漠面具的愤怒表态,也蕴含强烈的悲怆诗意,令人永生难忘。
鬼才之道

《鬼才之道》(图片来源/牵猴子)
黑色喜剧除了离不开死亡与人性的阴暗面。还会让主角深陷某种僵化的体制之中。《鬼才之道》也不例外。它乍看是一群杂牌军立奇功,企图翻转游戏规则的励志作品,但随着剧情进入中盘,我们却发现真正需要被颠覆的,并非「没有才华就无法登天」的成功法则,而是在鬼委会的「指导」下,将曝光率变现为生存价值的浅碟社会。
无论在生前或死後,观众想看到的不是真实的人生,而是如恐怖片公式千篇一律的实境娱乐。於是放下怨念的厉鬼仍要假装余怒未消、菜鸟被迫虚构丰功伟业、新秀则变本加厉的投送人们想看的假象。但鬼魂为何要制造恐惧,才能被人记住而存在?无力深究此问题的主角,最後凭着好运及上级的网开一面侥幸过关,但充满友情及泪水的结局背後,仍透露「明天还是要继续」的淡淡无奈。

《鬼才之道》(图片来源/牵猴子)
《鬼才之道》有翻玩恐怖片公式的前提,但真正的目的是讽刺比鬼更无孔不入的社会潜规则,这让本片比许多看似拆解,其实仍被公式束缚的恐怖喜剧更为高明。
此外,它建构了相当迷人的死後世界,既有将丧事变喜事(现世的悲剧成为来世的资产)的颠倒趣味,还有个性十足的登场人物,无论戏份多寡都能衍生出新的背景故事,激发更多各自表述的创作空间,可说是台湾最优秀的恐怖兼黑色喜剧。
惧裂 (The Substance)

《惧裂》(图片来源/CATCHPLAY)
《惧裂》其实很像《魔界奇谈》这类用恐怖包装警世议题的短篇故事。片中只闻其声的「完美物质」供应商,就酷似那些用道具测试人心的说书人。但《惧裂》并没有像传统的道德训示,将主角的悲剧归咎於虚荣或贪念,反而直指那些贩卖恐惧、煽动人们对容貌与年龄产生焦虑,塑造呆板审美观的幕後黑手,才是应该被谴责的对象。
导演柯洛里法吉特将食物与身体的画面交替穿插,巧妙地用「吃」的行为对照身体被物化及消费的过程,同时用惨不忍睹的吃相讽刺主事者的贪婪。另一方面,主角与施打「完美物质」後诞生的分裂体,其实仍是共用身体的两个人格。这让「新我」将「旧我」吞噬的主导权大战,变成一种对身心内耗的隐喻,同时也是对人性的尖锐剖析。外在的皮相即使修整的再美丽动人,也难以抚平根深蒂固的自我否定。
《惧裂》尾声的惊人实体特效,不但刷新近年肉体恐惧的极限,也对 1980 年代的同类型恐怖作品(例如 1989 年的《灵异出窍》(Society))作了最完美的致意。不同於《变蝇人》里衰败崩毁的肉身,《惧裂》的情况更像增生分裂而超过负荷。而它增生的,几乎都是媒体为了窥淫的「娱乐效果」而放大检视的胸臀部位,这可说对片中极尽描写的荒谬歪风,作了最残酷的嘲讽
长腿 (Longlegs)

《长腿》(图片来源/车库娱乐)
平心而论,尼可拉斯凯吉的演出虽然极具话题性,但如果少了《长腿》剧本的背景故事,恐怕不足以达到预期中的骇人效果。他的角色就像死亡的信使,将混乱如病毒般随机带往每个角落。电影仅简单暗示他的恶魔崇拜,以及他机械化的病态执着,使他的形象笼罩在某种似人非人的暗影里。当我们随着主角的脚步探索这团暗影,才发现他不过是某个邪恶计画的忠实推手,将故事航向早已写好的悲剧结尾。
《长腿》与导演的前作《战栗糖果屋》都展现对隐喻意象及几何符号的浓厚兴趣,还有在白昼之下渲染恐怖的手法。除了地狱般的室外苍凉雪景,室内的空间边缘也充塞着细小但令人毛骨悚然的罪恶。这一切都顺理成章的在眼前一幕幕发生,观众像是被隔绝在双面镜的另一端,可以尽情地放声求援,但绝对没有人会听见。
有不少人点出本片与艾瑞亚斯特的《宿怨》的相似之处,例如无法逃脱的宿命、伪装成礼物的诅咒,以及母女的情感纠葛等等。但《长腿》的情境或许比《宿怨》更残酷,《宿怨》是利用失去亲人的伤痛,以引君入瓮的冷血陷阱,《长腿》却是成为亲人的替代品後,自愿落入陷阱为虎作伥的惨烈牺牲。当「爱」成为敌人的武器,就很难再有任何事物的破坏力与它抗衡了。
异教诡屋 (Heretic)

《异教诡屋》(图片来源/车库娱乐)
《异教诡屋》最有趣的地方是,编导大肆嘲笑宗教过度重视形式、以愚民手段招募信众,且缺乏原创性。但他们不忘告诉观众,对信仰的批判也可能演化成另一套信仰。修葛兰饰演的李德先生不断提到的「唯一解答」或「真正的教义」正是邪教一贯的起手势,加上他为了推广自创宗教而设计的心理骗局,与先前的理性言论相比无疑是自打嘴巴。
李德的自导自演也可看成是一出讽刺各种宗教的模仿秀。抱持怀疑论的他使用假先知及虚假的世界观来证明「宗教的终极目的就是控制」的理论。主角则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用怀疑的态度拆解陷阱并重获自由。无论《异教诡屋》的立场为何,它始终提醒我们,以爱为核心的高尚情操,仍代表传统宗教的可贵之处。就像片中被李德分化挑拨,却依然互相扶持到最後一刻的主角们。
修葛兰历经事业沈浮而打磨出的特殊气质,可说完美地契合本片不断翻转的曲折剧本。他的角色对世界有纯真的热情,但也极端厌世。表面上温柔有礼,私底下却有目空一切的残忍面。他可以带给人安全感,然而对方并不确定能否与他交心。其复杂的演技,比他先前常诠释的狡诈笑面虎更胜一筹,也使《异教诡屋》成为今年最出色的邪教电影。
罗素克洛之大法师 (The Exorcism)

《罗素克洛之大法师》(图片来源/IMDB)
导演乔舒亚米勒的父亲是在《大法师》饰演卡拉斯神父的杰森米勒,因此他将父亲的回忆,揉合对後设题材的热爱(他编剧的《尖叫少女》也以洁美李寇蒂斯与珍妮李为创作灵感),变成一部幕前幕後皆相当奇妙的驱魔电影。罗素克洛的角色虽是以杰森米勒为蓝本,但背景故事反而更像克洛以恐怖片重振旗鼓的真实人生。这让他的加入替本片带来更多互文对照的乐趣。
即使《罗素克洛之大法师》的主题(《大法师》的剧组遭遇附魔事件)可能比《大法师:信徒》还像续集,米勒却没有因为致敬经典而绑手绑脚,反而以独特的创意取胜。例如他在开场模仿了《大法师》里神父站在窗外的镜头,下一秒却发现全是虚构的搭景。另外,剧本也比《大法师》保留更多暧昧的想像空间,所谓的附魔究竟是主角逃避创伤及压力的藉口,或者片场那些造成压力的言语羞辱,其实是恶魔的耳语?
不过本片虽然由《惊声尖叫》的元老凯文威廉森担任制片,但它没有善用戏中戏的元素,像《惊声尖叫3》掌握虚实交错的趣味。它对附魔的描写也略为仓促,并未如《大法师》用层层递增的失控混乱收紧观众的焦虑心思,幸好罗素克洛的情绪表演及狰狞面孔,让米勒的这部导演出道作,仍有相当动人的说服力。
邪恶勿语 (Speak No Evil)

《邪恶勿语》(图片来源/CATCHPLAY)
跟不少翻拍欧洲电影的美国恐怖片一样,《邪恶勿语》在原创性及犀利程度上,无法与原作《说不出的邪恶》媲美,但它仍是极为精采的作品。詹姆斯麦艾维比过去饰演的反社会角色坏的更理直气壮,毫无愧疚地说服我们接纳他的领导魅力与掠夺行为。对照现今局势,观众不难看出他的形象所影射的诸多强人与极右派人物,还有他们不择手段的利己思维。
《说不出的邪恶》藉由荒诞夸张的残酷情境,讽刺现代人为了礼貌而委曲求全的现象。《邪恶勿语》则修正了原作较为离奇的环节(例如主角为拿回女儿的布偶而重返险境),将故事重点放在激进份子对社会的愤怒与血腥报复上。
此外,它强化了麦坎西黛维斯饰演的母亲角色,让他从後知後觉的配角,变成如杠杆影响两个家庭权力平衡的关键。即使你知道後续的剧情走向,仍会从某些小巧思得到意外的惊喜,同时让最後的逆转有合情合理的安排。本片灵活的改编手法,相当值得电影创作者参考。
恶魔的洗礼 (The Devil’s Bath)

《恶魔的洗礼》(图片来源/IMDB)
《恶魔的洗礼》与《梦想集中营》皆以冷静的旁观者视角,侧写一场历史惨案。不过《恶魔的洗礼》更像绝望的日记,写实地记录主角如何在婚後被剥夺自主权及话语权,接着又被枯燥压抑的生活磨去了对人生的期待与喜悦。
讽刺的是,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宗教威权下,主角唯一能作主的事,就是自发性的以罪人身份被处死。对需要恶人作为讨伐对象的社会来说,他无疑成全了双方的期待,也让「皆大欢喜」多了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含意
《恶魔的洗礼》编导并没有对事件的因果或当事人的责任做出太多评断,观众像在法庭阅读证词的旁观者,随着本片缓慢的步调与麻木的氛围,感受让主角濒临崩溃的窒息情绪。另一方面,《恶魔的洗礼》多半以沉默的影像呈现女性困境、宗教狂热及封闭盲从,使观众从无声的控诉里深刻的理解到,充斥群体暴力与各类愚行的人类历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恐怖片。
异形:罗穆路斯 (Alien: Romulus)

《异形:罗穆路斯》(图片来源/迪士尼影业)
清晰易懂的场景设定,以及流畅的空间动线,是决定恐怖片成败的关键。有不少以建筑或太空船为背景的恐怖片,往往会因为主角或反派毫无方向感的乱冲乱撞而打坏剧情节奏。幸好《异形:罗穆路斯》对空间的营造极为成功,让本片充分发挥剧情张力及恐怖气氛。太空站一左一右的双胞胎设计、穿越实验室及停机棚的惊魂之旅,与主角在弹尽粮绝之际,利用无重力状态杀出生路的巧思,都令人想起导演费德阿瓦雷兹过去在《屍变》及《暂时停止呼吸》里对空间的娴熟运用。
另一方面,阿瓦雷兹的作品有个常见的主题,就是让一无所有的年轻人闯入陌生地带,寻找翻转人生的契机。而《异形》系列里大企业垄断全球资源的世界观,正好提供了合适的舞台。
因此与其他续集导演相比,他更能游刃有余的在《异形》的情节里不着痕迹地放入个人风格。不需要像《异形2》大刀阔斧地扩大规模,也能挖掘出更多的可能性。无论他能否主导《异形》未来的发展,至少《异形:罗穆路斯》终於为这个陷入瓶颈的系列带来一线曙光。
千万别放手 (Never Let Go)

《千万别放手》(图片来源/车库娱乐)
近年影坛流行混搭题材的拼贴式恐怖片,但要将素材融合的巧妙又令人意想不到,仍需要紮实的真功夫。《千万别放手》就是今年的好例子。本片的情节似曾相识,但一路看下去才发现它像个做工精细的多宝盒,总会在出奇不意的时刻弹出隐藏的机关,将剧情带往另一条岔路。它是末日电影、驱魔电影或心理恐怖片,但它也可能是亲子关系的寓言,甚至是宗教狂热的悲剧。
片中不能松开的保命绳,是个相当漂亮的设计及隐喻。它代表母子的羁绊,还有家族严守的信仰,却也是隔绝真相的保护膜。而离开绳索与踏进真实世界的过程,必然伴随强烈的痛苦,同时注定了与纯真无邪的告别。
有趣的是,《窥探者》与本片有不少相似之处,皆以神话传说为基底,讨论知识及真相带来的责任或负担,不过《窥探者》过於偏重封闭恐惧,反而让故事路线窄化许多,而《千万别放手》则在每一次探索出路的过程里,产生新的变化及解读空间。就像片中的无形邪恶,故事的真面目,仅取决於我们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