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片在恐怖电影分类里,是最受欢迎的一种类型,特别是亚洲圈的观众们:台湾在七〇年代曾有一波国产鬼片风潮;日本则有引以为傲的日式恐怖 (J-horror) 类型,有一整套哀怨女鬼系谱;泰国鬼片更是近年来恐怖片观众的新宠儿。但在遥远的好莱坞,顶尖的电影宅、怪物宅与恐怖电影宅吉勒摩戴托罗,也对鬼片有一番研究。最近这位精通欧美日本韩国各地鬼片的宅神,公布了他生平最喜爱的 19 部鬼片名单。

戴托罗执导鬼片《猩红山庄》
这份名单有一些特殊限制:首先,他选择的是「鬼片」 (Ghost Stories),而非所有的恐怖电影(所以《异形》注定不会入选);第二,戴托罗不选择任何自己参与过的鬼片,包括他执导过的鬼片、或是编剧与担任监制的电影。
因此,他执导的 2001 年电影《鬼童院》或是 2015 年的《腥红山庄》等等,或是他编剧的 2019 年电影《在黑暗中说的鬼故事》等等,以及他监制的 2013 年电影《母侵》等等,都不会出现在榜单里——尽管许多戴托罗经手过的鬼片都非常出色,但他不想老王卖瓜⋯⋯因此,请别抱怨榜单里为何没有他监制的《灵异孤儿院》(他担任监制)或《环太平洋2》(它确实是恐怖片,见鬼了)。
这是一份够宅的榜单,这些鬼片的时间范围从 1953 年到 2017 年;有恐怖类型、爱情类型与剧情类型等等不同类型作品;从欧洲电影、美国电影、日本电影⋯⋯到电影形式、电视电影形式、甚至包括伪纪录片形式应有尽有。
可以说,这是一位忠实鬼片宅,尝试从广度与深度两个面向进行推荐的一份鬼片榜单。其中某些电影已经是公认的经典,例如库伯力克导演的《鬼店》、或是重要的 J-Horror 恐怖片《七夜怪谈》、与复兴逆转片型的《灵异第六感》等等。以下将针对部份作品进行解说:
Table of Contents
- 1.《私人采购》(Personal Shopper, 2016)
- 2.《无辜的人》(The Innocents, 1961)
- 3.《不请自来》(The Uninvited, 1944)
- 4.《七夜怪谈》(リング, 1998)
- 5.《邪屋》(The Haunting, 1963)
- 6. 英国电视电影《石头记》(The Stone Tapes, 1972)
- 7.《圣诞鬼故事》系列电视电影 (A Ghost Story for Christmas)
- 8.《鬼店》(The Shining, 1980)
- 9.《神鬼第六感》(The Others, 2001)
- 10.《灵异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1999)
- 11.《黑猫》(薮の中の黒猫, 1968)
- 12. 电视电影《黑衣女人》(The Woman in Black, 1989)
- 13.《怪谈》(1964)
- 14.《鬼魅浮生》(A Ghost Story, 2017)
- 15.《夺魄冤魂》(The Changeling, 1980)
- 16. 墨西哥电影《游廊怪风》(Hasta el Viento Tiene Miedo, 1968)
- 17.《灵异骇客》(Stir of Echoes, 1999)
- 18. 电视电影《Ghostwatch》(1992)
- 19.《雨月物语》(1953)
1.《私人采购》(Personal Shopper, 2016)
这份榜单其实没有名次,但有一个第一名,就是这部克莉丝汀史都华主演的《私人采购》。这个选择可能出人意表,但戴托罗表示,这是他「毕生最爱」的鬼片。《私人采购》描述史都华饰演的私人采购员,同时也是一位灵媒。而她的孪生兄弟最近去世,悲痛的她待在兄长留下的巴黎房子里,试图与他沟通。
《私人采购》不是单纯的吓人电影,它更像在认真讨论灵魂在死後的存在问题,电影里出现的灵骚现象,也变成了这场辩证的证据之一,而《私人采购》没有给你明确的答案,相反地,它丢出了尽可能多的问题清单,留给曾经失去至亲的你自问自答。而这种能带动观众思考的作品,某种程度上反而能更接近我们想知道的答案。
2.《无辜的人》(The Innocents, 1961)
几乎所有重量级鬼片榜单,一定都得列出这部电影。戴托罗说,它是儿童类型与恐怖类型电影的双重极致。女老师来到乡下照顾两个孩子,却在这栋幽静古宅里看到许多灵异现象,而孩子们的行为也渐趋诡异。女主角怀疑这栋古宅已经着魔,但在此同时,她没有意识到内心长期压抑的慾望,与孩子们快速成熟的心灵,很可能才是闹鬼的主因。
本片是马丁史柯西斯与楚浮等电影大师共同的最爱电影之一,它诡异、它不多做解释、但你却会在其中感受到不见血的恐怖感⋯⋯而且它还有个开放式结局,让你看完电影後还会继续害怕。
3.《不请自来》(The Uninvited, 1944)
每个人的最佳恐怖片榜单可能会持续修改,在戴托罗拍摄《猩红山庄》时,他的榜单第一名不是《私人采购》,而是这部《不请自来》。他说过:
「这是我小时候让我吓得半死的好电影之一,但我把《不请自来》播给家人看时,他们却不觉得很恐怖。但这部电影描绘鬼魂的方式,後来被我应用在自己的作品里,而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一个创举。一般电影都把鬼魂形容成邪恶又恐怖的怪物,这种作法很便宜行事,因为你只要告诉观众,这些鬼魂其实是恶魔或者是连续杀人魔就好了。
可是,如果你想让这些鬼看起来是一个无违和的正常角色,那就很难了,而《不请自来》以最美丽的形式办到了这点,出乎我意料之外。你应该看这部电影,它真的很棒。」
4.《七夜怪谈》(リング, 1998)
热爱日本动画的宅男戴托罗,一样对日本电影知之甚详,特别是日本恐怖电影。《七夜怪谈》上榜毫无意外,它几乎是如今恐怖电影界中生代导演一致的最爱,包括温子仁与《家灵》娜塔莉埃里卡詹姆斯等等。
5.《邪屋》(The Haunting, 1963)
这里指的是劳勃怀斯导演的版本,千万不要跟 1999 年扬狄邦执导的版本搞混了。2013 年企鹅出版社邀请戴托罗,规划并重新出版一套六本恐怖小说的套书。其中戴托罗就选择了雪莉杰克森的作品《山丘之屋闹鬼事件》。为什麽选择这本小说,很明显的,是因为他喜爱的 1963 年电影《邪屋》,就是改编自这本小说。小说家史蒂芬金曾盛赞这本小说是「现代最优秀的哥德式恐怖小说」,而这部电影,精彩程度完全不输於原着。
《邪屋》最成功之处不在塑造鬼屋里的鬼,而是鬼屋本身。劳勃怀斯成功在平面银幕上制造出空间感,让鬼屋多了阴森气氛可以躲藏的角落,一只鬼很容易对付,但一个随时从随处都可能跑出鬼来的空间,则会令人极度不安⋯⋯而这也是文字小说的天生劣势。喜爱鬼片的戴托罗,当然非常喜爱鬼屋电影,这部(与下面的另外一部)鬼屋电影成为了他最爱的教学手册,让他在拍摄《猩红山庄》时大量仿效。
6. 英国电视电影《石头记》(The Stone Tapes, 1972)
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是电脑之父,他设计了差分机与分析机,成为了现代电脑的雏型。巴贝奇相信,环境与无机质物体可能会纪录人类的声音与活动。而三〇年代牛津大学教授的研究显示,石头有可能纪录了历史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悲惨残忍的事件,而且我们可以从石头里重放这些声音。
1972 年圣诞节,BBC 推出了这部《石头记》,就是基於这个概念,它描述一栋由石头砌成的房子,纪录了数个世纪的历史创伤,而一群科学家试图从石头中汲取这些回忆。这部虚构电影刻意以纪录片形式制作,让这个听起来很夸张的概念增加了真实性,让人忽略了这其实是不折不扣的鬼屋电影。
《石头记》试图告诉观众,如果石头可以纪录创伤(等同储存冤魂怨灵),那麽任何用石头盖的房子,都有可能是鬼屋,这当然让住家有石头成份的观众心惊胆跳。而戴托罗在他的《鬼童院》里,充分利用了这个概念。
7.《圣诞鬼故事》系列电视电影 (A Ghost Story for Christmas)
就跟《石头记》一样,BBC制作的许多鬼故事电视电影都很恐怖,而且如同《石头记》一般,这些作品都在圣诞节播出——圣诞节就是应该充满尖叫惊吓对吧?这些作品例如 1971 年至 1978 年播出的《圣诞鬼故事》系列作品,这些作品许多都改编自前剑桥大学校长 M.R.詹姆斯 (Montague Rhodes James) 的恐怖短篇小说。
2005 年,BBC 又重启了这个系列并持续到今日⋯⋯很少有国家会在圣诞节安排这麽「特殊」的特别节目,如果你是一位鬼片迷,可以考虑新的圣诞节渡假地点了。
8.《鬼店》(The Shining, 1980)
9.《神鬼第六感》(The Others, 2001)
10.《灵异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1999)
11.《黑猫》(薮の中の黒猫, 1968)
在「日式恐怖」这个词出现之前,日本影坛已经在全球恐怖电影界占有一席之地,而新藤兼人绝对是日本恐怖电影界的大将之一。他的 1964 年电影《鬼婆》已经是经典之作,而 1968 年的《黑猫》则绝对是最佳的继承者,这两部电影极其相似,而且同样精彩。
戴托罗表示:
「恐怖与慾望,死亡与淫慾,这些元素从《鬼婆》顺利接棒到了《黑猫》。我是在十岁时看了这两部电影,造成我心灵严重创伤,这两部电影都改编自日本传统故事,却以当代电影手法强化了暴力与性爱的描写,它们如同日本传统艺术品『根付』一般精雕细琢,它们的氛围传达了人类被困在地狱里的绝望⋯⋯随着时代改变,这两部电影却似乎更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鬼婆》与《黑猫》加起来完全就是人间地狱的真实呈现。」
12. 电视电影《黑衣女人》(The Woman in Black, 1989)
13.《怪谈》(1964)
戴托罗评论:
「如画一般的视觉美感,与剧情里巨大的失落感合而为一,女性魅力纠缠着导演小林正树,武满彻的配乐极致完美。」
14.《鬼魅浮生》(A Ghost Story, 2017)
这部电影里有一个鬼,这个鬼持续冤魂不散,但《鬼魅浮生》却不太算是一部恐怖电影,它是货真价实的爱情电影。主角身亡後化为幽魂,看着女友为他的死痛不欲生、逐渐恢复、终而重新拾起生活。女友离开了伤心地,但鬼魂却只能待在这间房子,於是他持续等待着她有天能够回头⋯⋯直到时间尽头。
《鬼魅浮生》的一切都基於忧伤,并将死亡化为孤独的牢狱,鬼什麽都做不了,但却无法停止思念,这让死亡牢狱的孤独更加沈重。
15.《夺魄冤魂》(The Changeling, 1980)
戴托罗有天终於能亲自见到《夺魄冤魂》的导演彼得米达克 (Peter Medak),戴托罗竟然热情地对他大叫:
「我的恩师!我的恩师!」
这是另一部影响《鬼童院》与《猩红山庄》的鬼屋电影,戴托罗多次称呼它是「大师杰作」,连马丁史柯西斯也说,这是他看过最恐怖的电影之一,但这巨大的恐怖之中,却又有着沈重的哀伤。
16. 墨西哥电影《游廊怪风》(Hasta el Viento Tiene Miedo, 1968)
戴托罗并不避讳政治元素出现在他的作品里,《羊男的迷宫》或是《鬼童院》里都看得到对西班牙独裁政府的控诉。而《游廊怪风》乍看之下有点像晚它九年的电影《坐立不安》,一样是女子校园里的灵异故事⋯⋯但《游廊怪风》有更多政治影射,更重要的是,《游廊怪风》某些桥段现在看起来仍然很恐怖。
例如开场:一名少女辗转难眠,她似乎从恶梦中惊醒⋯⋯镜头慢慢地拉远,当少女醒来後,持续拉远的镜头上方,缓缓地出现了一双脚掌,往上看的少女赫然发现有人吊死在她的床前。镜头没有拍到屍体,只有悬吊的部份脚掌,以及窗外闪电映射出的空中屍体倒影。这是墨西哥影坛的恐怖杰作,对墨裔的戴托罗而言,《游廊怪风》算是他认为的「墨西哥之光」。
17.《灵异骇客》(Stir of Echoes, 1999)
18. 电视电影《Ghostwatch》(1992)
又是 BBC,他们在 1992 年万圣节,推出了一部「真实纪录片」《Ghostwatch》,主持人带领专业团队进入「真实」鬼屋调查,却发现他们丝毫不是恶灵的对手⋯⋯恶灵最终甚至杀害了剧组、还随着这场电视直播传送到观众家中、还控制了电视台⋯⋯观众根本被吓死了,这不是单纯的电视直播节目,压根就是恶灵入侵全英国的直播节目。他们只是搞错了一个小地方:这不是直播节目,这是一部伪纪录片形式的电视电影。
英国电视圈从七〇年代至九〇年代,一直推出最有创意的科幻或恐怖作品,而且对观众毫不客气,这些作品用尽各种方式惊吓电视机前的观众。《Ghostwatch》也是其中之一,它堪与奥森威尔斯当年的火星人入侵广播节目相比,同样有造成社会动荡的嫌疑,这都归功於刻意仿效真实新闻节目的手法,以及残忍的剧情发展,即便你知道《Ghostwatch》完全是一场戏,它的大胆内容一样令人心惊。
19.《雨月物语》(1953)
基本上戴托罗几乎年年都会推出各式各样的榜单,而几乎你听过的恐怖电影经典都会上榜,还有更多像是《Ghostwatch》这样比较罕为人知的作品。这些他认为的佳作,最终都化为他创作的基础,让他得以在其上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这是宅宅对电影世界的真正贡献之一:他们将真正的经典传承到未来,感动更多的孩子们,让这些孩子成为跟他们一样的宅宅,继续让经典活在下一个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