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上个世纪的孩子们来说,中华商场是个充满神奇的地方。从这一点来说,公视影集《天桥上的魔术师》能够重现在 1992 年拆除的中华商场,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电视圈大事。但是,《天桥上的魔术师》要复刻的不只是水泥钢筋建物而已,它要带领观众前往魔幻的台湾 80 年代,体验那时的社会氛围、人情义理,对於曾经体验过 80 年代的孩子来说,这部影集的冲击非同小可。
Table of Contents
- 台剧影集《天桥上的魔术师》预告:
- 少了「肮脏」,多了「情怀」的《天桥上的魔术师》
- 「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糟的年代」
台剧影集《天桥上的魔术师》预告:
少了「肮脏」,多了「情怀」的《天桥上的魔术师》
中华商场的重建效果是很惊人的,《天桥上的魔术师》重建了那些高挂各式校服的裁缝店、重建了走道两旁的电玩机台、重建了狭窄的二楼夹层、重建了每层楼的镂花窗格、重建了楼梯间的肮脏厕所。唯一小小美中不足的是,《天桥上的魔术师》没有重建「肮脏」。
剧组没有复刻中华商场上上下下无处不见的肮脏。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尿骚味,就是在中华商场楼梯间厕所,因为永远洗刷不掉的大片尿渍已经渗入了磁砖隙缝之中,成为了厕所的一部分。让我看到影集里三个小朋友还敢蹲在马桶边玩游戏,不禁眉头一皱。
但就场景部份,能挑剔的也只有这个。《天桥上的魔术师》已经让观众看得出他们复刻的用心,而不够脏乱只能说是力不从心。但是《天桥上的魔术师》还塞了更多场景之外的复刻元素,丰富这座宛如「台湾版九龙城寨」的中华商场。在这个龙蛇杂处之地,你能听到闽南语、客家话、港式国语与外省腔;你能看到残障人士、落魄老兵、小康家庭与流浪艺人。
《天桥上的魔术师》的中华商场有五湖四海的各型各色,他们各自在这里散发着来自异乡的生活与文化传承,让中华商场各处各有突兀却又彼此融合。
所以《天桥上的魔术师》复活了地理、复活了地上的人们,但它还复活了时间:80 年代的流行文化,随着菸臭、香火与煮食油烟交融的复杂气味,在《天桥上的魔术师》的每个镜头流窜着。
孩子们玩着大型机台的脱衣麻将游戏《麻雀学园》,疯狂地看谁能在时限内连打 H 键最多次(这样才能看到「好康的」);小学生们渴望着父母大发慈悲买一台任天堂红白机回家;不是所有人都会拼出麦可杰克森的正确名字,但都知道如何模仿他抓鸡鸡鬼叫;《天桥上的魔术师》搞错了 80 年代的超级玛利欧兄弟游戏,其实从来不能两人对打,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如此怀念那个没有手机的时代。
「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糟的年代」
但是《天桥上的魔术师》不是一部中华商场纪录片,复旧是它出色的基本功,却不是观影的重点。《天桥上的魔术师》比起小说,更加重在角色方面。跳出文字描述,这些角色透过动作与表情,让他们的性格更加突出。身为主角的小不点与阿盖,是观众会立即爱上的两个标准台湾小屁孩,他们「爱哭爱对路」,有着强烈好奇心与打死不退的倔强,却又同时有着浓厚的同情心与善良。
我不想将《天桥上的魔术师》与《怪奇物语》这样同是小孩剧的作品相比,但确实善於拍摄小孩角色的杨雅喆导演,这次又制作了好几位品质不输给外国作品的优秀孩子角色。
80 年代中期日本迎来了巨大的泡沫经济时代,80 年代後半,台湾也同样进入了「台湾钱淹脚目」的疯狂时代,人人疯迷大家乐、还要炒股炒房炒地下投资、甚至股市还不到 11 点就全档涨停版,今天各行各业都可以关门放假了。但与此同时,政府的威权手段仍然有如附骨之蛆一般,深入到社会每个阶层,监视、非法拘捕、刑求等等手段制造出了「夜不闭户」的虚伪假象。
《天桥上的魔术师》影集让小说隐而不言的潜议题,堂而皇之地在影集里如影随形地闪现。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糟的年代。小不点沿街叫卖鞋垫,可以一次卖个好几百块,这不只是小不点的口才伶俐,也显示了那时人人口袋麦克麦克(这也是个上世纪的死语了),随时都能掏出几张钞票随心消费。
同时中华商场内也有情治单位的办公室,每天都有特务人员监视着这群来自四面八方的过客们,要揪出其中的「共匪」与「反动份子」。也许有政治敏感的观众会觉得《天桥上的魔术师》是在以古讽今,但这其实真的是那个年代的真实风景──你敢在课本上把蒋公画成海盗,就最好祈祷课本不要被老师或教官看到。
从文字跃上画面,「中华小宇宙」理应能讲出更多故事──
《天桥上的魔术师》的故事在中华商场的几个小家庭之间发展,小不点是「发记皮鞋」的陈家小儿子,哥哥是会读书又帮忙家里生意的优秀生,妈妈是嘴巴不饶人的犀利大婶,爸爸是每日饮酒只顾弹手风琴的不成材大人;讲话爱唬烂的阿盖是「稳开锁行」的谢家儿子,哥哥阿派是爱讲派头与交际手腕一流的小霸王,让身障人士的爸妈非常头痛;小不点与阿派的好友阿卡,家里是做乐器行生意,算是经济上比他们高一点点等级,阿卡家只有三个男人,哥哥阿泽跟阿卡一样有点怕事,也跟弟弟一样,常常被好友(阿派)使唤。
三个家庭的小儿子们都是好友、哥哥们也都是好友、父母们也是不时会晚上到那卡西放松的好友。如同小不点喜欢自称「我们商场的小孩」,中华商场如果有所谓的「文化」,那就是在这些亲情与友情的紧密联系之中滋生的,那跨越了阶级、经济水准与地域性,让这些奇异的个体组合成一个更大更复杂的团体。
如果你喜欢乡土剧,相信你会发现有些剧的角色,其实彼此间没有那麽大的歧异性,但是《天桥上的魔术师》却让每个不同角色都能保有各自的特色。这部影集里还有更多角色会陆续出场,但却不会令观众搞到头昏眼花,这是它的厉害之处。
很可惜,《天桥上的魔术师》似乎只有一季,这些神还原的中华商场布景也会拆除。在观赏《天桥上的魔术师》全十集的过程中,这种遗憾与残念感会越来越浓厚──这个已经构建好的「中华小宇宙」,理应讲出更多故事才对。
台湾 80 年代不需要魔术师,它本身就是极其魔幻写实的怪异时期,自由与不自由、单纯与混乱、破败与繁华、本土或外来,这些复杂元素全挤在中华路旁的八座连栋楼里。
吴明益以优美温柔的笔触写出了这本娱乐性极高的小说,它只有一集;而《天桥上的魔术师》补增了更多文字之外的年代风味,但它也只有一季。这实在令人悲愤起来,难道我们就是无法享受到更多好东西?
《天桥上的魔术师》将在公视於 2 月 20 日起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