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剧评】台剧《若是一个人》: 也许「一个人」的世界里,从来就不是只有一个人的

更新时间
连续6年不跑路的安全速度最适合国人VPN
连续6年不跑路的安全速度最适合国人VPN
【剧评】台剧《若是一个人》: 也许「一个人」的世界里,从来就不是只有一个人的首图

几年前,网路盛行着一张「孤独等级量表」,等级越高越孤独:第一级「一个人去逛超市」,第二级「一个人去餐厅吃饭」…第十级「一个人去动手术」,这出《若是一个人》像是由此发想。剧名很明显,就是这假设情境的问句一 ─「若是一个人的话,你会怎麽样?」《若是一个人》在十集的篇幅里,每集再提出细项的「讨论议题」,但无论能不能做到,这都不是《若是一个人》想要告诉观众的事。因为这出戏不是在告诉你敢一个人去做这些事情,代表你很勇敢很独立,它要说的是:我们如何在孤独里看到自我。

《若是一个人》以失恋拉开「如何孤独」这个主旨,从两个人原本相亲相爱的日常,骤变成一个人的孤独感,再将视角放大至人际关系,不单单只是爱情,而是在女主角方佳莹的生活周遭里,「一个人」以各种形式出现,职场同事关系,友谊、家庭,人生,在这样一个人的生活里,有人看似悠游自在,有人焦急害怕,也有人纠结悲苦。

如果说《谁是被害者》是类似 WOWOW 电视台的悬疑推理剧,那麽《若是一个人》就像这出戏主创杜政哲的《离婚万岁》了,不过《若是一个人》的结构,确实也像是《离婚万岁》──在十集的篇幅里写出情境,用每一道问题让观众在里头看见婚姻百态,只是《若是一个人》写的并非单纯爱情婚姻,而是用着各种「一个人」的形式──包括最後一集最大的转折──来讲孤独寂寞,而《若是一个人》说的也不是日语,而是台语。

意图使用全台语发音的偶像剧,恐怕是杜政哲最具野心的目的之一了,有意翻转原本大众对於「台语剧=八点档」的刻板印象,但他也不并刻意把台语塑造成高端优雅的语气,在《若是一个人》里,无论是气口本来就非常好的资深演员,或是年轻演员,彼此的对白往来偶尔掺杂华语,反而更显生活感,也让演员们的整体表演看起来自然舒服,没有谁被谁抢戏的感受,甚至,在一个剧情小细节里更看得出这个「台语日常」的目的性──在里头唯一没有台语对白的角色,只有即将跟前男友再婚的未婚妻,更显出她的格格不入。

不过除了台语之外,我最喜欢《若是一个人》里的一个小设定。在日常生活里,通讯软体已经成为我们最常使用的沟通媒介,甚至在短短的「已读」後的不回应,看到却不想说,也可以视为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单单只是对话纪录,在画面的表达上稍嫌平淡,而《若是一个人》直接略去对话框的展现,直接让演员穿过空间──特别是心境相似的方佳莹及丁志明──让格子里的文字转成有生活感的台语念白,如同意识流的舞台剧,从看着文字纪录变成一来一往的对话及聊天。透过沟通、透过电话、透过直播,不再因时间空间而局束。

今年台剧优秀作品不断,并且都拥有十足的野心让想说的议题,更容易被观众接受:《想见你》用时空穿越来讲青春迷惘,《谁是被害者》用连续杀人案探讨同理心,《做工的人》用喜剧及悲剧来讲述台湾蓝领的辛劳,而《若是一个人》的出色,在於它用台语剧及「一个人」的心境讨探,去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当然,在个体里我们是孤独的,我们也清楚,人生走到最後,也只能一个人面对,但在人生漫漫过程中却充满各种关系及情感,拼凑出你这个人。也许「一个人」的世界里,从来就不是只有一个人的。

更新时间

发表评论

请注意,评论必须在发布之前获得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