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剧评】《做工的人》:打开视野、补足想像,望见「工地人生」从所未见的生活能量

更新时间
连续6年不跑路的安全速度最适合国人VPN
连续6年不跑路的安全速度最适合国人VPN
【剧评】《做工的人》:打开视野、补足想像,望见「工地人生」从所未见的生活能量首图

2019 年 3 月底,《我们与恶的距离》轰响出台湾「无差别杀人事件」的声音,在台湾引起「死刑」议题正反两方的思辩,也拉出「思觉失调症」的痛苦声音,发人深省,直到甫判决的「杀警案」都能见其讨论声浪。当然,当年更无悬念横扫金钟戏剧节目奖、戏剧节目最佳导演(林君阳)、编剧(吕莳媛)、女主角(贾静雯)、男配角(温昇豪)、女配角(曾沛慈)6 项大奖,此剧的幕後推手之一,便是「大慕影艺」的制作人林昱伶。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

  • 《做工的人》原着 满腔愤怒与哀叹
  • 《做工的人》影集 以喜剧为底 侧写人性

《做工的人》原着 满腔愤怒与哀叹

由林昱伶领军的大慕影艺,最为人所知的,当然就是《我们与恶的距离》,荣耀无数,激荡的涟漪不断,但其实,在《我们与恶的距离》之前,《做工的人》才是林昱伶原先瞄准的的首部自制剧计划,《做工的人》改编自工地作家林立青在 2017 年出版的同名书籍,林昱伶则在同年 7 月买下原着版权,历经三年时间,途中甚至天外飞来一笔《我们与恶的距离》,才终於将《做工的人》於 5 月 10 日推上世人眼前。

先谈谈《做工的人》原着小说,读《做工的人》最大的体悟是,作者林立青提供给广大读者们一种观看的角度,用自己在工地担任监工的眼,再将平常手上拿惯的板工器具化做文学之笔,带领人们前往从未见过的真实场景,朴实,不经雕琢,却真诚动人。

要写在工地里打拼、搏斗的人,由林立青出发书写或许是适合的,在写作的动机之上,人们似乎能不再怀疑作者想藉着较为困苦的族群,进而「利用」、「剥削」,再透过中产甚至上流阶级猎奇的关照,产生一种廉价的反馈与反动,进而声名大噪(或是利益双收)。

至少在我眼中看来,林立青写《做工的人》无意消费工人,不为名也不为利,不拐弯抹角地所写所见,有的是满腔的愤怒以及哀叹。

「愤怒」社会体制的诸多不公不义,生活已经够苦闷,警察局、环保局不处理重大案件,抓「真正」的坏人,反而处处刁难,如水洗工地污泥进到排水沟中,就要开罚上万元罚款,对工人们来说,简直要命(但动辄上万元的罚款,对大多数人来说也都是要命),诸如此类的大小事,都是难堪。

「哀叹」生命的不确定性太多,缘分易逝、易散,想改变的事情再多,内心深处想帮助他人的心再满,终究能力有限,结构性问题终究只能提出,无力解决,肚子都填不饱了,哪有余力跟整个社会上层权威、各方势力拍版叫阵。

这些事情,林立青看见,於自身经验中提炼进而书写,或许期盼的是消弭社会大众的偏见,幸运一点,或许能让工地产生变化,哪怕是一点点改变或是拥有被看见的可能,都成了林立青书写的动力之一。

《做工的人》影集 以喜剧为底 侧写人性

而上述的愤怒以及哀叹,似乎与工人们共同喝着保力达 B 混搭米酒、莎莎亚椰奶或是伯朗咖啡,几杯「工地套交情」的饮品下肚之後,就能短暂的忘却。

但全书在这种愤怒以及哀叹之中,反而看见一种认命但不服输的精神,书中的工人模样,虽然林立青表面上写的苦、写的悲,但如果读者愿意向下挖掘,能发现这些人常常是「乐天之人」,「哭一天是过日子,笑一天也是过日子」这种烂俗的心灵鸡汤,似乎在他们身上获得最好印证,而这种底气,恰恰就是戏剧《做工的人》的核心。

於是,由林昱伶制作,郑芬芬执导,李铭顺、柯叔元、游安顺、苗可丽、薛仕凌等人主演《做工的人》,就有了喜剧的基底,戏剧面不打悲情牌,进一步与原着表面悲苦的样貌拉开距离,聪明地在喜剧中侧写出人性的复杂面向(这点近期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有讨论,《小丑》就是一例),不卑也不亢,且最重要的是,并不失原作精神,这就是令我最惊喜的地方,制作团队的确大胆,但从前两集来看,颇见效(笑)果。

看完前两集,这群演员演绎的工地人生,的确令人好奇,李铭顺、游安顺、薛仕凌三位「噗拢共」的表现,也做到令观众耳目一新,事前最担心李铭顺的台语口气,也算过关,而薛仕凌的演出更替全剧增添浑然天成的纯真模样,可爱讨喜。

《做工的人》不走大鸣大悲的套路,这群工人或许穷,想发大财,但不偷、不抢、不拐、不骗,有自己的方式用力作梦、努力生活,有尊严地过日子,从来不是用收入衡量,仅用两集,就带着观众进入「工地人生」,「管他做工还是做仙,人生就是要有希望嘛!」的口号不只喊得响亮,也具穿透力,更具普世价值,工人们说穿了,和你我无异,无关所谓阶级。

若进一步与近期火热的台剧《谁是被害者》相互观看,两部剧集都是想让社会中一群「无法发声的人」被看见,一部用粗暴、极端的黑暗,带领观众找寻生命微光;一部则用轻松、可爱的无厘头,带领观众望见从所未见的生活能量,纵使戏剧形式、手法不同,但本质皆回归「人性」,解剖不被理解的群体。

不管是原作或是戏剧,林昱伶、郑芬芬、林立青等等,不愿站在文化、阶级优劣的猎奇角度,诚恳把现象与问题抛出,《做工的人》藉着他人故事去尝试理解不同人生,将社会上较少人关注的样貌转化为极具可视性、易读性的状态,观众或读者能否进一步审思,或许是看/读完作品的课题,戏剧跟原作一样,都试图打破所谓的阶级鸿沟,说阶级或者有点模糊,更精准一点说,是想让活在同一个社会中的人们,彼此多关心一点,这种关心并非廉价,更或者,关心真有所谓廉价?

若透过一出影集、一本书籍,有了感动进而看见平常忽视的面向,就是一种不可思议,都值得为之动容。「看见」「同温层」以外的人、事、物,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否则,社会上的对立、撕裂怎如此容易,不谅解、不沟通、不倾听才是原罪,《做工的人》打开视野、补足想像,甚至引起群体共鸣,已属难能可贵,希冀这个社会能持续对话,保持温柔,诚挚推荐《做工的人》。

《做工的人》已於myVideo上线,前两集可免费观看。

更新时间

发表评论

请注意,评论必须在发布之前获得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