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星际效应》(Interstellar) 充满了最前卫的科学知识,但是,在这个描述又深又远的宇宙,最最深处,隐藏的,是关於 生命的事实。而这个事实,其实也与我们一直以来以为的鬼神迷信,息息相关。若说《星际效应》是一部划时代的科幻电影,我认为他最前卫的地方,应该是,以最深的科学知识,解释最迷信的思想。
让我们从故事最「跳」的一个地方了解起。有没有觉得很奇怪,为什麽库柏 (Cooper) 本来是在黑洞里传递讯息,却忽然间,换个一幕,莫名其妙地,就来到土星中继站。这个转接,有一点儿突兀,而且好像也有点不合逻辑,应该也很难以科学解释:当时,库柏是在黑洞里。若说,在黑洞,连光都会被扭曲,那麽,库柏的三维世界身体 (3D),一定也会被扭曲,甚至拉扯毁坏了,毕竟,连太空船都已经散掉了!可是,为什麽到最後,他又能够安然无恙地,躺在土星中继站的病床上。
这个桥段,也是诺兰兄弟 (Nolan Brothers) 的高明之处。如果还记得这趟旅程的任务名称是什麽,或许就找到答案了。布兰德教授(米高肯恩/Michael Caine 饰)为这趟旅程命名为「拉萨路任务」 (Lazarus Mission)。为什麽要搞个这麽难念的名字,还有这麽难拼的字!当然,这是有目的的。
在《新约圣经》的《约翰福音》里记载着一位耶稣的朋友兼门徒,他的名字,就叫做拉萨路。有一天,拉萨路生重病,就快死了,耶稣一派悠闲地,慢吞吞地晃到他家,要去帮他治病,结果因为太慢了,竟然让拉萨路真的死去了。但是,耶稣却一脸轻松地说,安啦!他只是在「睡觉」,不久会回来的。过了四天,拉萨路果真复活!这一天,耶稣来到他的墓前,跟拉萨路吆喝,要他自己走出来,果然,拉萨路就真的裹着白布,自己从墓里头走了出来。安然无恙。
当耶稣拖拖拉拉时,拉萨路的姐姐曾经抱怨过耶稣的不近人情,竟然没有即时赶来医治拉萨路,耶稣於是这麽说了一句话:
I am the resurrection, and the life: he that believeth in me, though he were dead, yet shall he live: And whosoever liveth and believeth in me shall never die.
简单翻译之後,就是:
「我就是复活,也是生命。那些相信我的人,就算他已经死了,也会重生。而那些还活着同时也相信我的人,则永远不死。」
「复活」,没错,拉萨路任务描述的,应该就是库柏的复活故事。当然,从一堆硬梆梆的科学知识之中,这个库柏安然地从黑洞中复活故事,隐约想要传递的,应该就是关於生命与永生的事实。
再回到圣经里拉萨路复活时,耶稣说的那句重要的话:
「我是复活,也是生命。信我,重生;生者,不死。」
这串话描述了几个事实:
上述的这些「事实」,对於 21 世纪的人来说,实在很难相信。肉体的死去,难道不是死去?永生,又在何方?没有人真的看过,哪个「人」真的永生了。至於复活,零星有些传说,但也几乎没人真的见着。於是,我们又能如何相信生命的永恒不死?
纯粹要靠相信或信念 (belief) 深受眼见为凭的当代人,很难被说服。於是,科幻电影里的科学基础,提供了逻辑解释的基础,让那些以前必须靠「信念」才能支撑的「迷信」,有机会成为有「科学根据」的「事实」。
为了解释「复活」与「永生」。《星际效应》使用的是「多元维度」的角度,传达关於存在 (being) 的「各种形式」,以此,也同时解释了「永生」。
前面提到的,库柏困在黑洞里,就是以多元维度诠释「永生与永恒存在」的桥段。当时,在黑洞里的库柏,已经不是我们在地球上所认为的那种,肉体的 3D 的物质形式。就如前面已经提到,如果光在黑洞里,都会因为重力,而被扭曲变形,那麽人体这种坚实的物质,肯定也会被撕裂。
然而,黑洞中的库柏当时真的是「活生生地」存在着,他看得见墨菲 (Murph),而且也不断地尝试与她沟通。如果库柏的实质肉体已经被扭曲毁坏了,但是他又能「活生生」地与墨菲沟通,那麽,他的存在应该是以另一种形式,平行地存在(活着) 另一种维度里(电影告诉我们,是第五维度)。
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从肉体的角度来说,库柏是死掉了,但是以生命的本质来说,那个死去,并不是真正的死去,只是换成另一种方式,继续活着,好好地活在另一个维度。
这应该就是拉萨路这个故事的隐喻。耶稣说,他就是生命。因为,他所代表的思想,就是关於宇宙生命的哲理。相信这套哲理的人,就算死去,也会复活,因为生命的秘密就是,「没有真正的死去」。甚至,那些还没死就已应相信耶稣的人,将永远不死;因为,实际上,生命本来就没有终结的那一天。终结的,只是「肉体」,只是 3D 世界的经验,但不是生命本身。
所以,拉萨路之所以能够复活,是因为他演了一出「跨维度」的生命事实。拉萨路在地球上的 3D 世界,演出生命在不同维度间转换的事实。
不过,在《星际效应》里,库柏所参与的拉萨路任务,则达成了一个诺兰兄弟设计的任务;也就是透过电影,演了一出当时在耶稣时代难以展现的戏码,阐释生命的事实(因为,电影可以同时展现不同维度间的同时性,但是在真实世界里,则难以展现,所以耶稣当时,也只能以拉萨路的故事,做为例子,诠释生命的事实):
什麽「软体」啊?的确,有点难懂。不过生活在 21 世纪的我们,已经跟电脑和网路那麽熟悉了,肯定很容易懂。
假设人体就是个电脑的外壳硬体;而人的生命本身(或说是灵魂),则是软体。硬体坏了,壳坏了,可以换个更新更漂亮的电脑外壳,至於那软体(生命、能量、或灵魂),以「码」的形式,一直存在,而且,需要之时,可以再重灌到另一个崭新的电脑里!
反正,软体一直在,生命也一直存在。可是,那个一直「存在」的 生命到底是什麽呢?是「神」吗?还是「鬼」?还是,真的有神吗?
关於这些疑惑,库柏也在黑洞里,给了我们解答。从故事一开始,直到抵达黑洞,库柏一步一步地意识到,他的这趟旅程,并非偶然,而是好像有种神秘的推动力,牵引着他,走向一个既定的旅程:
其次,当在黑洞的库柏开始试着传递讯息给墨菲的时候,他忽然明白,原来,那个墨菲一直认为的「闹鬼」,其实就是在另一个维度的 亲人,正在尝试沟通。墨菲也曾说,那些不合理的诡异现象,或许是死去的母亲,正在与她对话。
从地球人的角度来说,相对於库柏之於墨菲,那个远方的沟通主体,就是 死去的亲人。若从传统的观点来说,来自天堂的 亲人,给予的帮忙,来自天使的帮忙,或是「鬼」的胡闹。尤此,又可解释,另一个传统的看法:灵魂不灭。
到达此阶段,地球上的墨菲一直自忖:
Dad will save us! It was you; you are my ghost.
此时,她已经开始「相信」,耶稣在上面说的那段话了。
They are not beings; they are us. Its human beings; its us!
(若是如此,可以很乐观地相信,我们应该无须担心地球的灭亡,反正人类集体的危机感,会激起人类强烈需求解答的潜意识;於是,地球人的高维度自我,将会提供我们讯息,给我们帮助,最後,帮助我们度过地球危机。)
若说,同时在多维的宇宙间,都有我们的自我;那麽,自我,会不会就是个融合在更大的存在里的一个小存在 (a being in the Being; the being of the One.)
举一个我自己想像的例子。小时候,我一直以为,这个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里,都有一个我,所以这个世界若是有一百个国家,就一定有一百个我,一起感受不一样的经验。长大了,觉得这个想法不合逻辑,因为每个国家的人口不一样多,不可能每个人都在每个国家都会有一个分身。到了最近,才又觉得这假设应该没错,不过必须换句话说,宇宙间,有千千万万个我,每个我,生活在不同维度,一起感受不同的经验。有些经验,时间长,也些,则短。或许,小时候的这个误解,根本就是事实。
这个桥段的暗示是,对库柏来说,这个看似「弃女求荣」的太空之旅,实际上无需「自责」。这个看起来「不得已的勉强」,其实应该是「早就设定好的旅程」。而且,是「父女两人一起设定好的剧本」,因为,墨菲需要库柏到黑洞里,才能告诉她解决地球危机的密码,也才能让墨菲完成拯救地球人的使命。
这种人与人彼此之间,难以抗拒又无法避免的 互动关系,在传统的说法,就是缘份,或是命定,或说「业力」。
《星际效应》的後半段,库柏来到黑洞,在最深奥的科学里,他所体悟到关於人的生命的事实,竟然都是我们一直以来认为不可置信、无法以科学认证的迷信。故事不直接说理,也没打算强迫说服。透过拉萨路任务,连结到圣经里拉萨路的复活故事,再以影像呈现多维宇宙,就能轻易地把 耶稣 的永生理论,很科学地 表达出来,同时,还解释了 神鬼、业力、命定、灵魂等 迷信之说。真是奇妙。
不过,还有个问题没有解决。若是有同时存在,不同存在之间,不同维度之间,要如何联系、如何沟通呢?於此,请见下回分解。
转载自:电影文学西米露
电影资讯
星际效应 Interstellar

导演
克里斯多福诺兰
演员
马修麦康纳、安海瑟薇、洁西卡雀丝坦
剧情
★ 获 2015 奥斯卡五项提名,包括最佳视觉特效、最佳妆发、最佳场景设计、最佳混音 、最佳音效剪辑。以世界末日为主轴,故事结合科幻、人性、亲情和冒险等元素,透过迷人的太空景象呈现严肃议题。由於地球即将毁灭,一群探险家扛起人类史上最重要的任务:越过已知的银河,在星际间寻找人类未来的可能性。 未来地球的剧烈气候变化已影响到农业,地球上的农作物难以种植。一队探险者作为「拯救人类未来计划」成员,根据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的理论,突破科学极限、穿越「虫洞」进行时间旅行、到太空寻找其他可以种植的农作物。
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