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以让《奥本海默》这样的传记电影成为备受瞩目的票房钜片,当今除了克里斯多夫诺兰以外,确实很难有其他导演可以办到相同的事。
有趣的是,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相距甚远,但如果要从诺兰过往的电影里挑出一部与《奥本海默》较为接近的作品,那麽改编自克里斯多夫裴斯特小说《奇术师》的《顶尖对决》,应该算是最为适切的选择。
Table of Contents
- 《顶尖对决》可与《奥本海默》相互对照
- 《顶尖对决》与原着小说《奇术师》之间的改编差异
- 从《顶尖对决》一窥诺兰对电影创作的坚持
《顶尖对决》可与《奥本海默》相互对照
只要你熟悉由克里斯汀贝尔与休杰克曼主演的《顶尖对决》,便会知道这部描绘双方魔术师阵营不断针锋相对的电影,同时也将特斯拉与爱迪生这两名历史人物的纠葛埋藏在剧情中,使其与表面上的剧情得以相互呼应,正如同《奥本海默》的主线剧情之一,也是在描绘小劳勃道尼饰演的史特劳斯,不断暗地里与席尼墨菲饰演的奥本海默斗法一样。
除了这种埋藏在表面下的设计外,就连《顶尖对决》的主要情节,也与《奥本海默》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两者均从对立双方的观点不断交错发展,不仅同样拥有至少三条以上的叙事时序,同时也让对立的角色们站在相同的舞台之上,以各自不同的本事引领风骚。
在《顶尖对决》中,这样的情况是在表演舞台上,让超越时代的发明对上传统的魔术手法;而在《奥本海默》里,则是透过特定时代的政治背景,让科学的顶尖成就遭逢险恶人性的权势斗争。至於最後的结果也有一定的相似程度,透过对立双方最後失去的事物,就此带来了一个根本难以断言胜负的复杂结局。
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现在回头再看 2006 年的《顶尖对决》,甚至还能从本片与原着小说《奇术师》的各种异同之处,察觉诺兰日後越来越为人所知的创作特色,其实大概都是从《顶尖对决》起便被陆续奠定下来,就连片中的一些情节与台词,也指出了他对改编剧本的要求,乃至於他对真实感如此执着的原因。
※以下涉及电影《顶尖对决》以及小说《奇术师》关键情节
《顶尖对决》与原着小说《奇术师》之间的改编差异
首次读到《奇术师》这本小说时,诺兰便认为这是个绝妙的电影题材,只是由於当时他正忙於《针锋相对》的前置作业,因此便邀请他的弟弟强纳森诺兰负责改编剧本,使《顶尖对决》就此成为了强纳森编剧生涯的出道之作。
最後,在他们兄弟俩不断来回讨论,总算以属於电影的文法,成功把这则本身就跟魔术一样的故事,改编成他们都满意的剧本时,竟已足足花了五年之久。
如果要提到这种从小说到电影之间的文法转换,那麽以《奇术师》与《顶尖对决》的情况来看,其中最为明显的差异,在於两者的结构部分。
《顶尖对决》的剧情,发生於 18 与 19 世纪之交的时刻。但在《奇术师》中,一切则始於 1990 年代,从两名主角的後代开始说起整个故事,描绘他们聚在一起,透过自己所拥有的书信等资料,去厘清发生在他们童年时,与特斯拉发明的机器有关的神秘往事。
因此,相对於《顶尖对决》不断在主角双方相互交错的叙事手法,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的《奇术师》,则让四个角色各自担任不同章节的叙事者。其中第一、三、五章,分别以两人的後代作为主要观点,至於第二与第四章的内容,则是主角双方所写下的书籍与日记内容。
其中剧情较为明显的歧异,是小说中克里斯汀贝尔与休杰克曼的角色并未担任同一名魔术师的助手,因此也没有贝尔意外导致杰克曼妻子淹死的情节。双方的恩怨,始於杰克曼因妻子怀孕,所以决定以魔术手法假扮成灵媒来诈取生活费用,而贝尔因为看不过眼,进而前去拆穿,结果在过程中不小心导致杰克曼的妻子流产,这才使双方就此种下私仇。
而在《顶尖对决》里,贝尔其实是双胞胎的最终秘密,在原着中则是於全书一半的时候便被直接指出。只是,接下来的情节,也利用贝尔多年来小心隐瞒的种种作为,导致这样的可能性看似被一度否决。至於电影中的各种暗示,在小说里则是利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刻意使贝尔像是一个内在无比矛盾的角色,让双胞胎彼此间的问答与沟通,在乍看之下彷佛成了同一人的内心纠葛。
也正由於没有贝尔害死杰克曼妻子的情节,所以在《奇术师》里,双方的仇恨并未像《顶尖对决》那般之深,因此在小说的第四章,也就是杰克曼的日记内容里,虽然他在一半左右的部份,便已得知贝尔其实是双胞胎後,却也还是遵循了魔术师的职业道德,并未直接揭破对方,同时更认为自己既然已拥有了特斯拉的神秘机器,成为了双方较量的获胜者,一切便已足够。
至於特斯拉那台机器的功能,小说与电影也略有不同。在《顶尖对决》中,本尊与被复制出来的杰克曼,均具有相同的记忆与生命。但在原着里,机器则是会将本体的生命直接转移到复制人身上,而本尊的肉体则会直接变成死屍一具,因此也不像电影里那样,还需要本尊一次又一次地将自己给淹死在水箱里。
这部分的不同,自然也使《奇术师》与《顶尖对决》在结局部分可说是天差地远。在《奇术师》里,杰克曼并未以谋杀罪名陷害贝尔,反倒是因为贝尔想弄清楚杰克曼魔术背後的秘密,所以在潜入後台後,由於误会机器故障,可能会引发火灾之故,这才出手关闭电源,结果意外使复制过程出了差错。
这样的行为,导致杰克曼身体的原子结构一分为二,变成两个拥有相同生命与记忆的个体。然而,其中一个虽然表面上看似正常,但内在功能却严重受损,导致不久後便病重死去。至於另一个健康无恙的,却在外观上遭逢重大影响,身体变成近乎透明的状态,纵使从此无病无痛,却也难以出现在他人面前,甚至还跟鬼魂一样,有时甚至无法触碰到任何实体。
因此,《奇术师》的结局则具有与《顶尖对决》截然不同的哥德恐怖性质,描述杰克曼的角色在遭逢意外後,直至 90 年代依旧不老不死,就这麽出现在双方主角的後代面前。但就算如此,产生异变的他,却也只能如同鬼魂一般,独自飘荡於世⋯⋯
这些原着与电影上的歧异,让《奇术师》与《顶尖对决》之间的关系,显得比一般的改编状况还要更微妙一些。就算这两者有着至少一半以上的相同主线,但却凭藉叙事结构与一些关键点上的改编,足以为你在观赏这两者时,带来十分不同的乐趣,最後也让原着与电影就像是这则故事中的核心魔术一样,纵使双方同样使用了「替身」手法,但施行的方式不同,便也带来了不同的效果。
这样的感觉,就像是《顶尖对决》中,添加了杰克曼在每一回的表演中淹死自己,藉此作为他任凭过往的憎恨不断一次又一次杀死自己的影射一样,成功地透过这些改编,为电影带来与原着不同,属於诺兰自己的另外一层主题,因此也使得《顶尖对决》一片,就这麽成为了优秀的改编作品,其实未必得完全忠於原着的优秀范例之一。
从《顶尖对决》一窥诺兰对电影创作的坚持
最有趣的是,正如一开始提到的一样,此刻重看《顶尖对决》,我们甚至还能从杰克曼於电影最後的一段台词里,隐约窥见诺兰为何如此重视真实感的原因:
「你不懂我们为什麽要变魔术。观众知道真相。现实既残酷又悲惨,没有奇蹟,没有魔法。但是如果你能骗倒他们,就能让他们惊叹,然後就能看到非常特别的事情。你真的不知道吗?那就是观众脸上的表情。」
而在《诺兰变奏曲》一书中,当诺兰回忆起这段台词时,他甚至还直接表示,这段话正是伟大电影所具有的特质,也是他始终追逐的目标。他说:
「这世界应该要令人沮丧,它之所以没令人沮丧的原因是,我们希望这个世界比实际上更复杂。这样想是愉快的,因为这其实是在说,我们眼前的世界背後还有更多的东西。你不想要知道世界的局限,你不想要觉得世界就是这样而已。而我拍的电影都在大力为这个意念背书:我们眼前的世界背後还有更多东西。」
这样的说法,也让《顶尖对决》中,一名剧场老板在谈及魔术时的台词——
「我们必须让它更花俏,给它伪装,让观众有怀疑的理由。」
展现出诺兰对於电影中的真实感的真正看法,也就是观众
「⋯⋯要的其实是,电影里有足以骗过人的真实感,但不可以真实到让我们忘记自己正在被骗。」
以上的种种,正是你应该立即重看《顶尖对决》,甚至是跑一趟图书馆,或是从网拍上找来已经绝版的《奇术师》一读的原因。
当时的诺兰,才刚以《针锋相对》与《蝙蝠侠:开战时刻》在好莱坞站稳脚步不久。而《顶尖对决》这部电影,则以复杂的时序表现,奠定了他有本事在好莱坞大型片厂的商业领域里,将他曾在《记忆拼图》中办到的事情,转化为广受欢迎的主流制作。
更重要的是,与日後他越来越为清晰的作者印记相较,《顶尖对决》则透过情节与像是以上所提到的部分,足以被视为一种诺兰当时的创作宣言,让那些唯有在电影文法中才能呈现的叙事手法,就此成为了一种属於影像,观众直接用看的,会比听人解释还更容易理解的独特存在。
可以想见的是,未来势必会有新进的创作者们,继续在这些方面延续诺兰的特色,而那些日後的影迷,也将会一如此刻的我们,时常将希区考克或史匹柏等人的名字,给套在一些并非由他们执导的电影片名前面一样,在提到那些作品时,他们会说的是——
「这是一部诺兰式的电影。」